有關李小龍這傳奇 八件你要知道的事
李小龍雖然已經死去43年,但是他帶來的影響,仍然不散,在武術、電影、次文化之中仍然是icon,更影響了周星馳一代的演藝人,因而亦在今時今日的電影以至文化產物中見得到他的影子。有關李小龍這傳奇,有八件事,你應該要知道。

一生下來就是明星
李小龍的第一部電影,其實早已他3個月大的時候已經有參演,那一套電影就是粵語片《金門女》,為甚麼會這樣,原來李小龍是生於演藝世家,他的父親,就是當時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在當時的社會,身為粵劇名家在社會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與名聲。直到9歲,他更正式成為男主角,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細路祥》,電影中的演出生龍活虎,有認真有俏皮,令人看得出他的演技非凡,得到極好的評價!

成為國際影星之前《青蜂俠》
雖然李小龍在香港已經加入電影圈,更加於他的青少年期參演過十多部電影,但是他卻不是一直在香港發展,反而於19歲左右的時候就將他送往美國讀書。當然李小龍對於武術念念不忘,更在美國成立起自己的振藩國術館,向非華人教授武術,引起衝突,繼而發展出一次決鬥。亦正正因為此事,讓李小龍得到了演戲的機會。
《蝙蝠俠》電視劇的製作人William Dozier竟然找上門,請李小龍參與電視劇《青蜂俠》的演出,飾演「加藤」(Kato)一角,自從他又回到了演藝星途的路上。

回港後的第一套電影-唐山大兄(1971年)
「唐山呀,有個大兄」,相信大家都有印象!這一部電影絕對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方面令香港人進一步見識到李小龍的功夫,如著名的李三腳,另一方面令香港正式進入功夫片的熱潮,這電影更成為當時香港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的電影!

不能錯過的電影-精武門(1972)
「中國人唔係病夫!」這一句對白,加上電影最後一個李小龍凌空飛踢的still shot,就算你未看過電影,都一定知道這些對白與畫面!是的,這電影的確經典,憑著李小龍的氣勢與功夫,在國際上闖出名堂,彷彿替華人爭一口氣似的,而《精武門》李小龍回港後第二部電影,電影以中國人對戰日本人,當然令民族情緒更推上一層樓。李小龍飾演陳真一角,差一點令人人以為歷史上真的其人,影響力甚巨,而電影中的對白及鏡頭,例如「我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更成為不少電影與創作借用的點子,你有甚麼可能沒看過?

最後的電影-死亡遊戲(1973)
今年是李小龍忌辰75週年,英年早逝的他,令原來已經夠特別的他更加傳奇,他的遺作《死亡遊戲》(原名應該是《死亡的遊戲》The Game of Death),更加是真正的遺作,因為在拍攝期間,於家中突然死亡,與電影彷彿有著呼應似的。所以後來公映版本的版本需要找來替身拍攝,更要大幅修改劇本才可公映,真的辛苦了嘉禾電影。不過,想看原汁原味的《死亡的遊戲》,還是在網上可以看到的,你可以看見李小龍與一眾武林高手的對決,從中你更可以看到李小龍功夫的哲學,例如他用竹枝作武器對戰用木棍的敵人,認為夠彈性,能以柔制剛,其中最後面對七呎四吋的黑人渣巴一幕更是經典!最後戰勝時,李小龍對著窗外叫:「The game is over!」,然後樓下指示:「The game is not over yet!」,不知怎麼的,好像在投影李小龍的傳奇不會完結似的。

李小龍的金句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f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and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李小龍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哲學,「Be water. My friend」,我們經常用到,而實際上整段的意思是,你要放開你的思想,將它變得澄明而不會定型,就像水一樣。如你將水倒進杯中,它就成了杯形,你將水倒進瓶子,它就變成了瓶子形狀,你把水倒進茶杯中,它又變成茶杯形狀。所以,水可以流動,也可以充滿衝擊力!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