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陶賞畫 本地手繪陶藝師
其實餐具在你生活中一直扮演着甚麼角色?筆者並非要談「吃飯是門藝術」這類抽象的內容,只是想分享自己很喜歡的一句話,「理想的生活要怎麼過?首先就是要把喜歡的事物好好匯聚拼湊」。
進餐是生活中的必需,大部份人卻將這件事處理得馬馬虎虎,來看看本地手繪陶藝師Grace Tong的餐具作品,然後考慮將自己喜歡的餐具,納入理想生活的細節中。
(攝影:Terry Wong | 場地:Grace's studio)

從時裝設計到陶藝
Esquire:你何時開始接觸陶藝的?
Grace:其實我本身修讀時裝設計,但因為曾經在一位陶藝家的工作室做兼職,在對方指導下學習了陶藝的基本技巧。當時那位陶藝家急需助教協助課堂,所以我有機會在較短時間內吸收許多陶瓷製作的知識。

不間斷的手感練習
Esquire:很好奇,拉坯的精準度到底是以計算輔助,還是憑陶藝家的手感?
Grace:的確陶瓷的製作是可以很講求計算,例如若要每次拉坯的厚薄高矮都一樣和比例穩定的話,是需要利用計算好的支架間距去統一拉坯過程。但我覺得這做法會令製成品失去個性,如果每件陶瓷都像機器生產出來般統一,就沒有了手工藝品該有的獨特性。所以我堅持透過不斷重複地練習,去訓練自己拉坯的手感,而避免太公式化。

作品風格
Esquire:老實說,你的陶瓷比較像藝術品,我自己不會捨得用來進餐,當中有甚麼主題或概念?
Grace:哈哈,多謝你!其實我的作品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在買回來的模具陶瓷上繪畫,畫的主題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感較強烈;另一種是由拉坯開始做起的,例如有個雲石紋系列,就是因為搓泥時加入了不同顏色的泥,所製造出來的效果。

被低估的陶藝
Esquire:知道你有開workshop教班,參加者如何看待陶藝這門藝術?
Grace:見到有人因為欣賞我的作品而報名上堂,當然會感到高興!但亦有些人可能估計錯了陶藝的困難程度,當上堂發現比想像中難處理時,就會顯得有點焦急。例如在陶瓷上畫花上色,看似容易,但其實要正確判斷所塗的顏料厚度,得先慢慢了解和掌握陶瓷的質地,這需要多點耐性和心機,希望他們明白這點。

本地藝術需更多尊重
Esquire:不只是難易度被低估,很多時藝術創作的價值都被輕視!
Grace:香港人很實際,往往只會根據某人、事和物所帶來的利益,去判斷其價值。如果只會用這角度去看藝術創作的話,他們根本不會考慮創作人在背後付出過的時間、資源、創意和專業。以我的陶瓷餐具為例,有人可能覺得跟在日本城買的完全無異,都是用來方便進餐。甚至曾經有學生問我,為何他來上堂自己造,會比直接買我的製成品貴,可見他們漠視了我的專業,完全不會想到我正在將累積多年的知識及技能,傳遞給他們。好希望香港的藝術創作可以得到更多人認真了解。

筆者知道Grace自家時裝品牌OBLIVION的設計,得到過不少歌手名人欣賞,於演唱會或其他公開活動中戴上,不過她表示很多時都只可以贊助形式提供產品給他們。
為何創作設計在香港可以如此不被尊重?

有興趣的話,可以報名參加Grace的workshop,進一步了解陶瓷藝術!
(曉至 Facebook / Instagram:@hiuchi.art / @hiuchi_art )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