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在懷念化骨龍 港產笑片還在嗎?
聽黎明的《眼睛想旅行》時,總會想起張家輝在《中華賭俠》的改編歌詞「我俾碌蕉你含/你會否幫我含」,雖然戲中張家輝飾演的是「澤西哥」而不是「化骨龍」,不過相信要選「十大港產片笑星」,化骨龍一定名列前茅!

令人懷念!張家輝雖已是兩屆影帝,但他演笑片的形象更是深入民心。我明白演員有時會為了挑戰自己,希望接拍更多不同的角色,然而我相信如果家輝再拍笑片,重拾化骨龍這個形象,觀眾一定會贊成,不同再在youTube回味他的演技了。

同樣情況亦出現在電影《縱橫四海》裡:他演神偷、卻又暗戀帥妹紅豆(又是鍾記鍾楚紅),又是通俗又浪漫。別忘記發哥除了扮Mark哥及殺手外,也有一條喜劇的支線:《精裝追女仔》、《大丈夫日記》、《我愛扭紋柴》、《長短腳之戀》,統統都有搞笑演出,絕不是偶像派!

「港產笑片」是不是失傳了?以前大家愛看笑片,演員又會演笑片,只有編劇最辛苦。其實無論是許冠文式的西式punchline、還是周星馳式的「無厘頭」、還是張家輝周潤發等入型入格的形象都失傳了,王祖藍可以說是一位,不過他受學院訓練,始終不夠前二者市井及原汁原味。

有人說是因為笑片受地域限制,港產笑片只有廣東人看得懂,所以不能賣進中國,對此我只會認同一半。港產片當然香港人看最懂笑,原因是「接地氣」,不少香港導演現在都搬進北京,就是想在北京生活,接接北京地氣,但這又會不會顧此失彼?令港產片又少了港味?

令人發笑,其實是深奧的學問,而且不同演員都有不同擅長之處,周星馳電影好笑,其一是用了大量香港人/廣東話才明白的gag,加上咖哩啡選角得當、有共鳴才懂得笑,不過他紅透神州,證明語言不絕對是賣埠的原因。

周潤發笑言「搵少啲」唔志在;張家輝是個挑戰自己成狂的演員;周星馳只要監製電影,已可以收十多億人民幣!如果我算半途出家的鄭中基也是一個,只怪他家境太好唔憂做,做family man好過做「龍咁威」,你們有一個願意「復出」拍返套笑片嗎?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