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Leica M10回望經典 一步步走往神級地位
Leica相機,一向都被大家視作神級相機,相機上的小紅點,彷彿成為了品質的保證,也像是大師級專用的相機似的。最新的Leica M10推出的同時,回望Leica過去經典之作,你或者會明白多一點Leica的DNA。

UR-LEICA (1914)
以前的相機極之笨重,根本不是可以輕鬆單手拿著的產品,但是多得Oscar Barnack於1914年發明了一部35mm的相機,就是UR-LEICA,可以將電影用的底片放在小巧的機身,更可以隨意拿在手上隨時攝影,打開了輕便相機的世代,改變世界,不過卻因為世界大戰的緣故,直到1925年才正式量產Leica 1。

這幅著名的相片,正是V-J Day in Times Square,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由Alfred Eisenstaedt以Leica IIIa拍下的,這經典的歷史場面,令Leica的聲名更進一步提升。

Leica III (1933-1957)
這一部正是當日拍下經典一幕的Leica IIIa,早年以過百萬港元的成交價拍賣賣出。Leica III具備當時而言極先進的連動測距(Rangefinder)功能,更有慢速快門轉盤,快門可低至1秒,非常先進。Leica III經歷從a直到g款,經過多代的轉變,支援閃光燈、自拍裝置等等。而在Leica III之後,就開創了Leica傳奇的M系列了!

Leica M3 (1954)
第一部M系,於1954年的德國Fotokina展覽會上發佈,特叮之處,是第一部使用M型快速相機接環,令相機不需扭鏍絲,都可以快速更換鏡頭,而其取景器放大倍數更達到0.92,成為系列中最高!而Leica M3一共生產了22萬部,為Leica M系列立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 碑。

Leica MP (1956)
兩年之後,Leica MP誕生,當時的產量只有449部,單單是這個數字,已經知道大件事,推出當年已經大受歡迎,據說是為專業記者及攝影師製作。到了今年,當日的古董相機當然有市有價,直到今天以MP之名推出的繼承數碼版,一樣都是迷人之作。而當時最特別的地方,是相機擁有特別設計的LEICAVIT MP機底快速過片器。

Leica M6 (1984)
1984年,可說是Leica在上世紀末最重要的一年,因為之前的M5引來劣評,而令Leica遇上了發展上的瓶頸,需知道,當年要發展新產品,未必如今天般多資源及電腦輔助,絕不是一件易事。但到了這一年,Leica M6推出,直接就為Leica打了一支強心針,M6一直被認為是「最後的M系」、最終的機械M機,出於那一種機械的純粹,可以毋須電力操作。其測光之準與取景窗的光度,也是令人擊節讚賞的。而且用上鎂合金製造,也是真真正正的德國產品,更令大家趨之若騖!後來1998年推出的M6 TTL版本,更帶來閃光燈測光同步!

Leica M7 (2002)
進入千禧年之後,世界開始走進數碼相機的年代,而在2002年之時,Leica M7推出,M系也正式進入一電子化機身的年代,可以統手動之餘,亦有光圈先決的自動曝光,有些人喜歡M6的純機械操作,但是M7卻的確在使用的方便度提供了多一個選擇。

Leica M8 (2006)
在數碼攝影的大潮流之下,菲林相機高速過時,到了2006年,在消費者市場之上已經由數碼相機主導,而 2006 年,Leica亦終於推出第一部數碼 M 系相機 M8。M8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Leica續命,可以將舊菲林時代的 Leica 鏡頭帶進數碼年代繼續使用,令優秀的鏡頭家族仍然在數碼市場上發光發熱,實在非常重要,也是當時消費者市場之上,唯一一部玩rangefinder的數碼相機。

Leica M9 (2009)
直到2009年,Leica再一次推出全新相機,當年已經在rangefinder相機玩上全片幅,是全球首部無反光鏡全幅數碼旁軸相機,再看看今天的無反全片幅相機,其實Leica真正行前好多步!

Leica M10 (2017)
事隔多年,M系最統正的家族成員再誕生。最新的Leica M10絕對可以成為Leica的新經典,機身更符合理想的人體工程學,頂板的深度僅為33.75毫米,與它最接近的徠卡M(240型)相比整整少了4毫米,讓M10是有史以來最纖薄的M數碼相機。另一方面,其觀景窗較之前的相機擴大了30%,放大倍率增至0.73倍,拍攝範圍的視角大大改善。而2400萬像素全片幅CMOS加上ISO 100至50,000範圍內曝光,令它成為了日拍與夜拍的利品。

Leica M10 (2017)
連拍的速度也是值得肯定的,2GB的緩衝存放區和每秒5張的高解像度連拍,令拍攝可以更加準繩,而且更有WLAN連接功能,可以將相片立即無線傳到手機之上!不過,Leica並沒有因此將相機變質,在相機背部僅有三個按鍵:重播、即時畫面和功能表,決不變得複雜,令Leica的美學仍然維持如一。筆者親自試玩了一陣子,對比起前作的確有得心應手的感覺,操作與手感,都是前所未有的順心,就算是第一分鐘拿在手中,已經可以自如地拍攝與操作。而直觀式的menu與操作也是合理之極,毋須了解大輪按鈕的作用就可以直接使用,對於用家而言不無壞事,將專注力重新放在按快門之上吧!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