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聯失去的不是領隊,是師父

- 26 Sep 2014
曼聯失去的不是領隊,是師父。
我們現在得少會用師父去形容傳授知識給我們的人,師徒傳承這四個字更好像在中國武俠小說才會出現。師父不單是傳授知識和技術,還會進入你的心靈,解你內心的結,成為你人生的一部份。這種師徒制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好處是真的做到以球員為本,了解他們的優缺點,把潛力充份發揮。但缺點就是傳承問題,師父一旦離開,好像沒有什麼可以留低。對曼聯一班年輕球員來說 , 他們失去的不是領隊,也不是教練, 而是失去一個陪伴成長的師父。
現代世界講求效率、架構、制度,每間企業都努力建立有系統的制度,務求成為一間「無話無左邊個唔得」的公司。在足球世界也一樣,科技、交易、簽證愈來愈方便的年代,球員領隊來來往往,若靠一兩位領袖人物帶起整隊球隊實在太危險,於是為了避免一些優良的訓練系統能夠傳承,很多球會都相信球員統計數據、機動的戰術和買賣球員來令球隊進步。
偏偏曼聯在費格遜年代就是沿用這種師徒制。筆者喜歡看球員的自傳,若你看過史高斯、加利尼維爾和碧咸等自傳,再加上傳媒對費格遜的評價,會得出以下的結論。
1.費格遜絕對不是什麼戰術專家,他的戰術運用其實十分單調,而且大部份戰術調動都是其助教想出來,論戰術運用一定不及摩連奴。
2,費格遜買人的眼光其實不及雲格獨到,他任教期間買入不少水貨,最後要蝕讓。
3.一眾年輕球員在費格遜的帶領下會踢高幾班波。
請留意第三點,這正是一眾曼聯球員在自傳中的心聲,也是費格遜最成功之處。坦白說,你能說尼維爾兄弟、畢特、碧咸等是天才球員嗎?但他們卻為曼聯贏盡無數的錦標。根據這些球員的自傳,他們說費格遜最厲害的地方,是不斷地「洗腦」。作為一個年青球員,費格遜會關心你的衣食住行、身邊結交的朋友以至身心的健康,同時他會不斷給予你自信,把優點盡量發揮以彌補不足,讓你「自我實現」,相信自己是世界級的球員。透過不斷提升球員的心理質素和自信心,一眾質數平平的年青球員都變成世界級球員。費格遜還會不時說歷史,以工人階級時代的故事來勉勵曼聯一眾年輕球員要刻苦和努力,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費格遜和一眾球員多年來的成敗得失,就依靠這種師徒制來維繫,一旦師徒關係決裂,絕對會牽一髮動全身,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被費格遜放走的徒弟,沒有幾多個能愈踢愈出色,而曼聯失去費格遜,一眾年輕球員像是失去靈魂一樣。

曼聯的開季成績的確令人失望,頭四場竟然主場先輸給史雲斯,作客打和新特蘭及般尼,最驚人的是以四球輸給甲組仔米爾頓凱恩斯。幸好,曼聯開始漸入佳境,剛以四比零大破昆士柏流浪,但值得留意的是帶領球隊走出困局的是一眾新簽的球星,包括迪馬利亞、白蘭特和靴里拉等,看來大換血是曼聯短時間重建皇朝的唯一出路。從辭退莫耶斯的一刻已知道,球迷和管理層已經沒有耐性等待一隊重視師徒制的「少林足球」重現,一眾年輕的迷途羔羊看來要自求多福了。師徒制是浪漫、充滿驚喜的,但球迷是理性和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