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西瓜波

- 26 Mar 2015
2013年, 荷蘭藝術家把橡皮鴨帶到維港,引起一場有關集體回憶的爭論。其實大家成長的背景不同,你家有浴缸我沒有,我家玩膠鴨而你家玩鐵皮玩具,未必有共同的童年回憶。筆者從來都沒有玩過橡皮鴨,如果要引起我的共鳴,我會幻想一個大大的西瓜波飄浮在維港。
說西瓜波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好像有點騎劫味道,大概只有在舊式公屋成長的香港人,以及因校規而「被逼」踢西瓜波的中學生,才有這種集體回憶。但說西瓜波能反映香港人的創意和靈活多變的特質,絕對沒有誇張。
可能有人認為,西瓜波又不是香港獨有,又不是香港人發明,何來創意?很多人說到創意,總覺得要天馬行空,或創造一件前未所有的發明,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有限的資源,在種種限制下,用另一種方式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不就是創意嗎?戰後香港人口澎脹,住屋需求大增,公屋迅速興建,雖然地方陝窄,但舊式公屋的設計總算有足夠的公共空間,讓一眾小朋友能把天井、空地甚至走廊變成足球場。而且,當時香港工業發展蓬勃,除了膠鴨、膠花外,膠波也是既便宜又容易買到的玩具,於是西瓜波迅速成為草根的恩物,在細小的空間既不會踢爛東西,也能享受足球的樂趣。

至於香港的學校,除了某幾間傳統名校有私家足球場外,波牛們在中學時代都被逼在一個「多功能球場」困獸鬥。這些多功能球場集足球場、排球場、手球場、網球場和籃球場於一身,地上的線比掌紋還複雜,而這個多功能球場不是被觀眾席,而是被班房或老師的私家車包圍著,因此為了安全和老師的財產起見,學校都禁止踢皮波。於是,西瓜波便成為「禁波令」下一眾波牛的恩物。回想當年,因多功能球場使用率長期超過100%,筆者與一眾隊友為了迎戰「班際西瓜波比賽」,竟然拿著西瓜波到維園硬地足球場集訓,換來街坊和貴族友校同學的嘲笑。
「唔好踢西瓜波,踢真波啦!」當年我們會以真波來形容皮製足球,回想起為什麼我們不來一個「我要踢真波」的行動呢?現在回想好像有點可笑,當年我們沒有資源,但勝在有空間發揮,就連小小的屋邨都有足夠的空間。但現在雖然有資源,卻反而欠缺了空間。下一次,讓我們談談西瓜波為什麼會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