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

Esquire HK - Park Chan
  • 12 May 2015

回歸以後,香港不停在變,從資本主義的年代,逐漸走向後物質主義,新一代不再只著金錢利益,更重視本土文化、人權、平等及自由等普世價值。

資深攝影工作者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首席講師謝明莊,以影像作為媒介,把其對香港過去四分一世紀的感受,結集成最新攝影作品集《記述》,當中,有你的記憶嗎?

謝明莊的《記述》分為三部分:1989-1997、1998-2007 及2008-2014 年,由1989 年的《北京天安門》、回歸後的《從窗口往外看》、到展現城市疏離又壓抑的《城市系列(二)路・曼曼》講述佔中運動等,將香港過去25年的歷史瞬間,以影像捕捉下來,而到底我們跟這城市,有多少的關係,我們只是在這地方生存,抑或正在生活?

《記述》附有20 名藝術家及與謝相識多年的朋友以文字回應謝氏的創作,從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攝影集的特點,當中包括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副教授及視覺藝術碩士課程總監何兆基博士、觀念藝術家程展偉、陶藝家黃麗貞及視覺藝術工作者鄧凝姿博士等。他們的文字提供影像以外的不同視野及角度,當中包括解構影像與城市發展、時間、世代甚至建築物本體等的微妙關係,令讀者看到作品更完整的一面。

「1989 年的4、5 月,每天在香港的電視及報章新聞看到很多關於北京學生運動的消息,眼前的影像跟現實生活距離很遠,於是我決定離港到北京。五月底的北京,是一片灰沈。我在傍晚時分步入天安門,發現毛澤東的肖像不見了⋯⋯」

「《傳》是一組關於傳記、承傳和歷史的攝影裝置。觀者置身兩代人肖像的中間,參與建構歷史。」

「一個互動的投影裝置作品,以秦俑作為起點,陶塑當年香港。展品由兩個部分組成,播放影像的螢幕是以朋友捐獻的棄用衣服,浸泡在泥漿後,吊乾組成一個近似秦俑的頭像。而互動影像的部分,則分為數個層次,從秦俑的頭像開始,觀眾可通過滑鼠選擇進入到不同夾層,最後抵達首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於2005年因健康理由請辭的影像,為回歸後的香港政治畫上一個句號。」

「2014 年9 月30 日, 清晨四時許醒來,不能眠,乘車往中環。朝銅鑼灣方向,走在清晨中環空蕩蕩寂靜的路上。馬路兩旁,睡著為理想抗爭的青年,他們疲憊的面容,散發出一份無悔的魅力。想不到這一走便二十五年,從公民廣場走到天安門廣場,腦海中浮現1989 年5 月底的北京,每天清晨從北京飯店走向天安門廣場的景象。四分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為自由民主而抗爭。唯願追求不會幻滅,期待光明來臨。」

《記述》新書發布會將於5 月30 日假銅鑼灣誠品書店舉行,特別誠邀從事攝影及設計創作的劉清平分享這本見證香港變遷作品的微妙之處。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Loading...
YOU MAY LIKE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生活資訊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