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飲食食長知識系列(一) 日系秘魯菜
傻傻分不清,究竟係日菜定係秘魯菜, 究竟點解有日系秘魯菜Nikkei?如果想帶女伴去食秘魯菜就要先長知識,到時就可以在她面前盡顯學識。

最近開幕的日系秘魯菜有Tokyolima,主廚Arturo Melendez來自秘魯,將日系秘魯菜中日本對新鮮海鮮食材的追求以及與秘魯的熱情配合得天衣無縫。餐廳的招牌菜包括La Causa($120)由紅菜頭蓉、大蝦他他、蒜蓉、烤牛油果、配以大蝦天婦羅。

Sticks有日式yakitori串燒加上秘魯街頭小食anticuchos,包括Chicken Yakitori($20)、Seabass($30)、Portobello & Nasu($80)、Octopus ($150)、以及Picanha Rump Steak($140)。

酒單結合了日本和秘魯特色,其中有混合Takizawa Tokujo清酒、檸檬伏特加和橙花水的Sake Martini($95);以Pisco、桃酒、接骨木花酒、檸檬汁和薑啤製成的Pisco Flower ($95)。這裡還有一系列的清酒單有純米酒及大吟釀等以供選擇 。

辣味、酸味、甜味等激烈味道,不管在視覺還是味覺上都非常熱鬧。究竟秘魯菜為何會混合了日菜呢?不說不知,秘魯可算是僅次於巴西,在拉丁美洲國家中日裔第二多的國家,約有十餘萬人。

究竟是從甚麼時候因甚麼原因讓日本人遠走他鄉到秘魯呢?時為1899年至1900年左右,秘魯及日本兩國簽訂協議,出現了首批約700多人的移民團,開啟了日本移民潮。至於為何當天會出現這個協議,當時的日本政府擔心人口過於迅速增長,會帶來強大壓力,於是大量輸出日本人前往世界各地,一方面為緩解人口帶來的社會壓力,更希望從中獲取外國資金。

當年移居秘魯的日本人到了甘蔗園和棉花園工作,但由於最終沒法獲取當地的土地,故大部份移居城市,最後成了不同行業的小商店店主,移居的人口漸漸在秘魯開枝散葉。後來日本也漸漸發展起來,也就沒有再輸出人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部分日本人希望避開戰爭,讓移民潮成了頂峰。當地的日裔至今已經是第三代,很多已經連一句日語也不懂。

及至90年代,出現了一位被套以「中國人」外號的日裔秘魯人Alberto Fujimori,他在1990年7月28日至2000年11月17日期間任秘魯總統。當年他參選總統時公眾認知度降低而一度誤會他會華裔。那時正值秘魯經濟通脹及恐怖主義等問題出現的時期,當時的選民寧可投票給這位局外人。當地人將亞洲人面孔統稱為中國人是因為遠比日本早50年,也就是1849年的30多年間,就有10萬華工到了當地,而現在已經有約300萬華裔在秘魯。

要說香港日系秘魯菜大家除了想起這最新開幕的Tokyolima外,大概還可以數到近年的El Mercado及Mercedes ME,但其實還有Nobu,甚至曾經出現過但現已停業的Mayta及Chicha。
Tokyolima
中環擺花街18-20號地舖
2811 1152
El Mercado
灣仔軒尼詩道239號21樓
2388 8009
Nobu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香港洲際酒店2樓
2313 2323
Mercedes ME
中環皇后大道中30號娛樂行地下C-D鋪
2895 7398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