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投資/藝術收藏入門:和畫廊交談的藝術
- 13 Apr 2022
比起搵錢去買藝術品,跟世界國地不同畫廊打交道是高幾個層次的造詣,過到呢關先可以買到心頭好收藏。

也許,每個認識我的人,都會以為我比大部份人願意買得多心頭好,其實,跟世界國地不同畫廊打交道, 比起搵錢去買藝術品確實是高幾個層次的造詣。不下數次講過,有錢也買不到原價藝術品的困難,理由離不開要保護藝術家,免得落在炒家手上,要優先給貴賓,要讓有影響力的人和單位幫手提高畫家知名度和價值,等等。
我想,這十年,我買過藝術品的畫廊接近二百間,而我每星期還會認識到一些從來未聽過,但有一定質素的畫廊,所謂要每個好畫廊也開一個account(即是光顧一次),我想買到破產都唔掂。

上個月,我終於跟一間我從未交收過的畫廊Steve Turner通了一個一小時的電話,起源是因為我看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新晉藝術家,在他們處即將有一個展覽,於是電郵他們,殊不知才發現原來半年前經已向他們查詢過另一藝術家的資料,當時畫廊老闆Steve說到希望和我通一個電話,了解我的背景,和為甚麼想買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可是,我每天也傳出三數個這樣的電郵,很多時懶得去繼續這個對話,另一方面又無錢,於是就擱置了。

半年後,Steve Turner總共有四個我想買的藝術家,終於這個延遲了半年的長途電話終於要發生了。在這個電話會議之前,我花了數小時把這間畫廊做過的藝術家,以及這四位有興趣的藝術家的背景做了很詳盡的資料搜集。
結果,這個通話雖歷時一小時多,但我做過的資料搜集佔了少過五分鐘,反而最大的話題是「為甚麼你們亞洲人現在一窩蜂來買藝術品?」可能直接翻譯會影響到其神髓,他絕對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做了二十多年畫廊,過去這兩年他真的突然收到海量華人和韓國人的電郵,諮詢買作品的事宜,那這些人的目的是甚麼?

我解釋了一大輪,說這些「年輕人」大概以前一直在買炒鞋、Bearbrick、Kaws和村上隆的玩具、勞力士等等,現在看到他們追捧的偶像也開始買真正的藝術品,而且又有炒賣價值,於是便開始入市。他說「這我當然明白,我不明白的是這些人買藝術品的心態,他們只是想炒賣,那當一個藝術家的價值被炒起時,他們在市場瘋狂沽貨,那這些藝術家的壽命會怎樣?這個藝術圈子會怎樣?」

他說:「其實我真的很怕亞洲人,因為我在一個藝術博覽內,不論是在美國或亞洲,有人前來自我介紹,甚至給我卡片,我也不知道我正在售賣給的這個人到底是甚麼人,這是我害怕的。」

最終,這個討論沒有答案,他說他是一個很相信自己感覺的人,他覺得我不是一個炒家,可能他錯,但是他願意去嘗試建立這個關係,於是我從他處買了一個新晉藝術家Natalia Gonzales Martin的作品,她的作品有一些胖胖的女人,帶一點神秘感,亦有很多只描繪手部、腳步和生果的景象,有一種中古和宗教味道,我看了後純粹覺得很有感覺,於是就買了。
老實說,要是我本應也有炒賣的意向,聽了一個如此有抱負的畫廊老闆,說了一些如此真摯的說話,我也會把「投資」放在一旁,把這件作品好好的保存,要是她升值了不少,也會替她和畫廊開心,不必真的有金錢進帳才會開心,所以作為畫廊老闆和收藏家對談之間揣摸對方底牌也是一門藝術呢。
Other photos by Getty Images
*作者立場並不代表本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