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本來就應該這樣」!到底甚麼是「躺平主義」?中國躺平主義與日本低慾望社會會否成為亞洲未來趨勢?

- 24 Aug 2022
蔡瀾被記者問到青年開始傾向躺平文化,他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本來就應該這樣」,令到很多年輕人好有共鳴。「躺平主義」意味著青年在遇到困難時,就只需要躺平,不用去挑戰、不用面對困難,但其實早在90年代的日本,因為出經濟泡沫爆破,已經出現了「低欲望社會」一詞。

在大陸的「躺平主義」提倡「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而且只需要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不再成為社會的螺絲。躺平主義的出現,是為了抵抗「內卷」這個文化,即是一位員工加班,另一位為了不被比下去,就要一起加班,形成互相惡性競爭的情況。

但是因為基於貧富懸殊和M型社會的原因,那些勤力工作的員工都無法可以致富,甚至乎高樓價、高物價連生活都有困難,那還為甚麼要努力工作?就只需要躺好,維找生存需要,不再拼命去生活,到底「躺平」好?還是站起來好呢?

但其實這種概念早在1991年的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日本社會已經有長達20年處於「失落的20年」,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當時就提出「低欲望社會」,因為經濟沒有增長,基本上年輕人的購買力大大降低,然後令他們變得低物慾,「御宅族」、住在網吧過活的人就漸漸普及。

這個文化其實會衍生不少社會現象,而這些現象都值得我們思考和應對。第一,就是出生率下降,因為低慾望的年輕人因為基於貧富懸殊的關係,很多時都是處於跨代貧窮,他們害怕下一代會成為「自己2.0」,所以怎會生育呢?

第二,傳統產業的失衡,因為一個城市的發展都相當依重傳統實業,例如金融、工業、房地產等,而這些正正就是一個城市中的最大型企業。但因為年輕人希望處於低慾望時,他們不會願意在大公司裡競爭,反而會選擇做「Slash」或是一些自己喜愛的工作,不用高薪,只求能夠過活。

的確這個文化不只出現大陸和日本,其實根據調查指出,香港、新加坡、首爾、吉隆坡和東京,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城市。香港打工仔平均每周工時48小時,但房地產價格中位數是入息中位的20.7倍,即是20.7年不食不喝才能買樓。到底生活快樂點,還是生存快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