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專欄】你的投資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經濟學理論那麼容易讀懂嗎?

- 28 Dec 2022
從近幾個月的加密貨幣市場風波發生後,我觀察到普羅大眾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十分顯淺,自覺讀懂一點那些「阿媽係女人」、「牛頭角順嫂」炒賣常客便會認識的道理,高位時嘗過一些甜頭,便以為看通這個市場。然而,大家別忘記這些理所當然的事也是經過千錘百鍊建構而成。

最近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經濟學家,其中兩位提出的銀行擠提理論(Bank Run Theory)表示銀行體系實際上其實是十分脆弱的,前聯儲局局長伯南克亦曾經印證這個道理,說當初美國大蕭條的時候,美國政府就是不夠主動出手拯救銀行,引致大蕭條出現。其中一位得獎者亦指出經濟狀況差,甚至是大蕭條這些極端狀況時,政府是有責任主動協助銀行,因為當出現一些壞消息或民眾擠提引致銀行信用體系崩潰的話,要重新建立大眾信任需要的時間是難以預料的。有鑑於此,他們提出面對這些狀況,政府如何為銀行包底,例如:設定最低存款額、建立銀行信貸評級等。

歷史是不斷重演,2008年時伯南克雷厲風行的作風,果斷決定注資銀行,令到美國經濟在金融海嘯後能夠急速復甦。當然世事無完美,牽涉公共層面的政策,永遠對於不同持份者怎樣也會有好處及壞處,無可避免地涉及機會成本及邊際利益。政府出手干預的益處,當然是令當初最大的危機不至於即時爆破,否則代價就會是美國經濟衰退十多年;反之,壞處就是市民大眾需要承受高通脹。在我而言,權衡輕重之下,承擔高通脹的代價遠遠比要整個美國面對經濟衰退的風險更為值得。

然而同一套理論大家認為是人之常情,理所當然的事,大家其實有沒有思考過套用在加密貨幣市場上?早前FTX爆煲,市場表現恐慌,小股民大舉draw錢離場;其實這些交易所某程度上亦有少許銀行的性質。但當危機出現時,許多人便會忘記以上所提及的常識:「原來銀行是會擠提。」同樣可以發生在加密貨幣身上,舊酒新瓶而已,狀況也許不一樣,但其實理論並沒有改變,視乎你懂不懂因時制宜修正一些理論和想法套用在已發生的情況上。
同一套理論,大家真的有足夠智慧得到相同的解讀嗎?就好比習武一樣,底子好的人雕蟲小技也可以百戰百勝,根基差、悟性低的人任你打一套羅漢拳能贏到鳩摩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