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吳彥祖 從香港到美國從頭發展,你以為容易嗎?
香港是他的家,他從沒打算離開,工作也仍然繼續,不過要把時間分攤給美國,我們當然還是會妒忌。至於在開闢新戰場的同時,Daniel決定將在香港贏得的掌聲都放下沒帶進行李,選擇一條幾乎是由零開始的路,他說那是自己所求。像是手錶上跳秒針那樣一步一步前行, 除了是性格使然,他其實還有個更重大的使命。

兩年前母親離開後,Daniel決定回到美國去陪伴老父,他帶著太太和孩子回到他出生成長之地,這個決定並非無可奈何,卻是作為兒子的基本責任,我有時笑他骨子裡其實還是個中國人。「家庭責任大了,爸爸在這邊沒有親人在身邊,所以我必須要擔起照顧爸爸的責任嘛。」Daniel帶著一點淡然,母親離開時的傷痛也變輕了一點。
「我在美國出世,在美國長大。這裡對我來說實在有很深的意義。而香港對我來說則是代表了事業的一切,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香港給我的。沒有誇張,沒有香港,就沒有現在的我。有些人會說「噢﹗Daniel現在都不在香港了,他已經完全離開了這裡。」那是不可能的,香港給我的所有東西我絕對不會唔記得,而且這個地方對我來說有太多的牽絆了。我到美國來的最大原因就只是為了家人,但工作上我仍然肯定會兩邊走。」

「後來在劇集選角時,我們找了很久仍找不著合適的人選,因為那角色既要能打又要能演,兩者兼顧本來已經難,電視台還希望可以找到個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來演。後來真的沒辦法,我才硬住頭皮上。但在作這決定之前我真的考慮了好久,因為《Into the Badlands》裡要打的部分不少,我得確保自己的體力能夠應付,而且還得控制好讓自己不會那麼容易受傷,畢竟自己已經四十歲了,不能再像個後生仔般亂衝亂撞,幸好最後一切都順利。」
Daniel自《新紮師妹》演過那種純賣樣的戲之後,就表明不想再讓大家只聚焦在他的外觀之上,然後三番四次去選一些外表或是個性不討好的角色,我是明白的。四十歲的他自然沒有再在意那些事,但對於台前與幕後的工作,他還是各懷興趣的。「我還有很多想表達的想法,有些可以藉著幕前的角色去演繹,但有更多的是必須要站在幕後才可以訴說出來。」所以這番出演美國電視劇主角,我肯定相信不是預先設想的。

不過沒預料的成功也不是壞事,《Into the Badlands》在美國獲得認同,提升了吳彥祖在美國的知名度是不容否認的。我問到他在這個年代,當人人都講求「成名要快」,他在香港明明擁有非常豐厚的聲望資本,卻怎麼一心不要在美國花費?「你都認識我這麼久了,就應該明白我是個不喜歡走得太快的人吧﹗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穩定前進才是我的性格,不要像那些網絡紅人一樣pop一聲跑了出來,然後pop一聲也沒有便又消失無蹤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美國發展的,再不是自己個人的事業。」我聽到他說的這句,不禁靜了下來,聽筒那邊的Daniel也沒出聲,他讓出空間要我記起自己說過最欣賞他的事。
曾經Daniel在香港開了自己的公司,一直為一班手足兄弟努力尋找工作機會。那公司賺不賺到錢?我會說是賺個屁,還不是為了兄弟?
「對了,還不是為了兄弟﹗」我想到了然後吃吃地笑了起來,Daniel還是那個有點傻有點天真的Daniel。「我拍過幾十部電影,台灣的、內地的、美國的電影製作人員都合作過,但是我認為香港的電影製作人始終是全世界最Fit的,無論是他們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還有他們的彈性,都是無人能夠相比的。」

「美國在電影工業上投放了很多錢,發展出很完善的各類技術,也可以製作出極具規模的電影,他們雄霸了這個圈已經好一段時間。我會想,近年由於中國市場的興起,荷李活現在更願意面向我們,這應該就是個好機會,讓華人侵入這個遊戲體制。我自己紅唔紅唔緊要,能夠藉著在美國的工作,去證明我們也做得到最好的,這才是我最感驕傲的。」
《Into the Badlands》第一季度的電視劇非常成功,第二季已經在準備開拍,Daniel則會繼續擔當主角一職。同步地他也在為林嶺東的電影《沖天火》(暫名)做宣傳,行動證明他仍然能夠兼顧兩邊工作,而且兩邊工作同樣順利。

「最想做的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成功,而是可以讓整個華人電影業走上世界。」電話收線後,眼前的貨輪正盪過金色的海洋,我往後倚著,思索著他最後的一句話(當然那是除了幾句老套的再見和找天吃飯之類的話啦)。我想,如果身邊有哪位她跟我說因為吳彥祖好靚仔所以喜歡他,我猜自己難免會和Daniel一樣忍不住藐嘴藐舌。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