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劉青雲 這一種學習
那個冬天午後,我穿上整齊合身的西裝,和青雲並排而坐。裝成醫生的我觀察聆聽詢問推敲,自以為是地把青雲的內心層層打開。青雲毫無防避地帶我走進那個一如孩童般空靈的世界,我以為因此認識了他,其實卻是他牽著我一直在走一條認識自己的路。
在新片《暴瘋語》中,劉青雲演的是一位精神病康復者,電影裡頭青雲不止一次把相關的書本捧在手上,現實裡他為了演這角色,也閱讀了不少相關的材料。「書本我有看過,但更多的時候,我閱讀人。」青雲不止一次告訴過我,看書,只是尋找領悟的一個方法。書本裡的啟發,比起書的本質和目的更重要。也因此,青雲更習慣的,是在生活裡繼續他的閱讀。
「生活上我們時常會碰到很多有趣的人,遇上他們,我會細細的觀察,然後思考、想像他們變成現在這樣子的原因。」青雲開始帶著我參觀那個孩子氣的世界:「好像有次我坐的士,那司機全程車都在唱歌,用The Beatles的曲子加上自己的詞一直在唱一直在唱,我一邊看著他,一邊就會開始幻想他的背景、個性、習慣、經歷。」

純粹思考、想像,不會真的問出口?我甚至不算是真正的發問,不過是向青雲作一個確認而已。「是的,我只思考、想像。」那個叫做青雲的孩子又再低下頭來,偷偷瞄了我一眼,引得我笑了,這就是我為甚麼一開始就說他害羞的原因。「我用自己的方法去把那角色的過去填滿。這也是我演戲時的習慣,如果拿到劇本只有劇情發展,卻沒有對角色的刻劃,沒有過去,我也就演不出現在和未來。」
青雲講的是演戲,因此他面對陌生人的觀察,或者對角色的過去可以憑空想像,不過主動豐富當中背景和經歷這動機卻是活在現實中的我們必須學習的。
Topic:
YOU MAY LIKE
Esquire_Paper
Esquire Magazine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