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吳秀波 帶著煩惱也自在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上映在即,我們又看見一個全新的吳秀波。
但其實吳秀波出道以來許多高低起跌都試過了,曾經幾乎一無所有,到現在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他總是不卑不亢。或者我們都對自己有所執著,也有許多欲望,並因此一直煩惱。然而吳秀波卻說「隨他吧,執著也好,欲望也好,帶著煩惱也應自在。」

百般滋味在心頭
人,經一事應該長一智,那看似理所當然,許多人卻求之不得。生活是時間的累積,是感覺的累積。你摸到刺會痛,便把那滋味記下來,下次再遇到,或者怕了不摸,或者明知會痛但卻仍然想要試一次。那是選擇,是執迷,或是給自己的磨練,但起碼都是成長。
看過了薛曉璐的新片《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吳秀波在電影裡演的,不再是那單純的老好人,而是用一個善良外殼包圍的壞蛋,處心積累地為利益而鋪排自己每一個動作。老實說,他演的是壞蛋,但包裝的外殼卻更像現實的他。
年輕時候輕狂過、縱情過,到某天在事業上站穩腳了之後,猛然醒過來並回望,拋下一個意味深遠的微笑。成熟的意思,不是把過去的種種愚蠢駑鈍掩埋起來,而是可以不帶一絲羞愧地從中燧煉出嶄新的自己。
「同一部電影,對不同的人來說其核心主題可能會有所不同,從《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當中,我感受到的是旅程的孤單和對家的追尋。」故事的主角自少年時代便已經習慣一個人面對生活,磨練出強硬的意志與自利的意識。那多少帶有吳秀波年輕時的影子,然而故事當中他從遇到的人們身上,學懂了尊重和愛,別人把他當家人看,當摯友看,這很大程度地改變了他。憑著自省與觀察,男主角尋找到男人應該有的處世態度。我愈看,愈覺得那就是吳秀波本人。

煩惱從欲望而來
或者你會說那並不代表甚麼,但從奉行素食的這一動作,我卻認為是一種印證,印證他那對生活不再盲目亂衝的態度。「食素是我生命過程中的緣分,這種行為讓我感受到了與自我欲望的交流,而且從中感受到了慈悲。」學習和自己內心欲望相處相知,這是哲學的一件事,而我也禁不住開始和他談起哲學來。
曾經落泊過,而現在經濟條件穩定,兩種生活都經歷過,他有資格談論快樂了吧。「忍饑挨餓的生活一定不快樂,豐衣足食的日子未必都快樂。」吳秀波肯定地點著頭。如果是這樣,那煩惱是從何而來?我追問著。
「從欲望而來。」簡潔而有力。
那你能放得下那些煩惱?活得自在嗎?
「帶著煩惱,也應自在。」
我低聲地笑了笑,好答案。天真的孩子容易把世界劃成二元,我多少也有這種傾向,但就是愈長大,你愈會明白有些看似對立的事,卻可以摻合為一,並和諧共存。煩惱看來困人,但真正困人的其實未必是煩惱本身,也可以是想要把煩惱解決的執著。煩惱是不是一定非要解決不可?又或者,是不是只有解決這一個選擇?起碼,煩惱來到時,就讓它存在好了,但自在地應對,不被那種苦左右了你的思維,不被那種煩改變了你的性格,不被那種痛影響到你的情緒。

回顧也有所悟
「自在是難的。」吳秀波都聲音透徹了我們身處的空間,我眼前彷彿變成了虛無,彷彿我們都身處佛當中。所謂難,是你要追求。而愈是追求,「自在」就愈是遙不可及。放手然後放任,以自己的姿態和步調,過自己應有的活,才是訣竅。
要洞察生命,學懂以上種種,有人花一生時間都學不會,但吳秀波卻早會了。四十多年的歷練,他一直張開雙眼,把生命看得通透。當然,人生幾個階段學懂的最重要事情各不一樣,今天回顧也有所悟。
「無論你是一個怎樣的人,過怎樣的活,過程都是各種各樣的學習。如果要給我幾個階段下標題的話,我會說人在二十歲時要學會記住,三十歲學會回憶,四十歲學會忘記。」這是他的答案:「年輕的時候,人容易自我中心,你以為自己就是最好的最聰明的最強壯的,但這也是個最易讓人頭昏腦漲的時候,和最容易讓人犯錯的時候。犯錯其實不要緊,而且犯錯也有其存在意義,然而你得在當中學習、進步,累積經驗並讓自己下次不再犯同一樣的錯。」
《不二情書》裡Daniel經歷的就是一種學習與體會,為了利益用虛偽的愛去騙取信任,去傷害對自己懷有善意的人,去傷害其實自己也在乎的人,最後得到的無比悔恨。錯了,就面對,就學習,就改變,然後他急起直追,把自己所期望的自己追回來,把溫柔和直率追回來。我們的人生中也有過許許多多的這種經歷,每每讓人回想起來都會起一身雞皮疙瘩。然而如果沒有行差踏錯過,這種昇華或許不如想像中容易吧。

放下.忘記
悠長的歲月裡儲存起來的各種經驗,回憶細味並從中尋找事理,到某刻,便是放下的時候。命裡的種種都是構成自己的一部分,無論以往的事做對了、犯錯了,是快樂還是悲傷的回憶,走到人生的半途站時再執著要把自己改變成怎樣已經無意義。無論如何你已經足夠成熟了,不必再關心其他人的評價,眼光便放到遠處的前面去別無他想。
「你問我在接下來的日子,希望自己能以一個怎樣的形象站在人前?或者說,已無所謂人前幕後了。自己是什麼樣子,一切隨心。如果還想運用自己的影響力,或者我不會妄想要給某些誰帶來改變,但起碼要給大家盡我所能地表達尊重。」吳秀波寬廣的胸襟由此展現,不帶一點的狂,卻是無比的內歛。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於我來說簡單到極,尊重、平等、利他。做到這些就已經很好了,不管那是朋友之間,是親人之間,或是情人之間。」說到這裡吠秀波嘴角一揚:「不過就別再問我有關愛情的事了,雖然很多人認識我是從愛情電影中而來,但對我來說愛情是個答案清晰的謎。」

我們看的還是自己
聽著他說這些話,我愈發覺得他有趣。回到電影上面,《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成績非常好,其實我想知道拍攝第二集會有甚麼樣的壓力。「我覺得拍電影是去別人的故事裡旅行,在創作時的壓力是如何放下自我和融入戲劇環境,至於電影拍完了,有無觀眾是緣分,有無票房是天意。」吳秀波微笑著以輕巧得讓人稍覺不到的動作搖了搖頭說:「沒有壓力。」不用身體語言去說服自己,說明他的確如此想。
《北京遇上西雅圖》讓吳秀波的事業走上更開闊的路,他在電影裡那暖男形象,我可以好肯定地告訴大家,那就是真實的他。他年輕時候走了曲折的路,諸事不順也總是面對失敗,但他的好,在於從來沒有因為這種種遭遇而改變自己。男人,也許就要懂得控制欲望。
當這時代的人們都為了利益和知名度而無所不用其極,吳秀波的故事卻以一個更純粹簡單的方式,訴說了成功不一定要譁眾取寵。如果《北京》讓你享受了一個甜蜜的愛情故事,或許我們應該從《不二情書》裡吳秀波的身影看到自己,並隨著他找到應該前往的方向。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