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Rolex Explorer歷史 369豈止是勞力士入門錶
很少人知道,其實Rolex Explorer出道60多年來,鋼殼配黑面的組合一直風雨不改,靜靜地恪守這傳統,比「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更堅定不移。
沒有日期放大鏡,沒有計時小盤,沒有GMT 指針,也沒有色彩鮮豔的錶圈;它最突出的,就只有「369」這組數字。比起一些華麗的設計,它好像不太顯眼,但一眼看去,卻清晰、易認、鮮明,這種最原始簡潔、最實而不華的味道,只在Explorer身上找到──因為它是勞力士錶中最低調的經典。

Rolex Explorer
入正題講錶前,先說一點歷史。早於1953年,Edmund Hillary爵士及Tenzing Norgay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到達海拔8,848米的高度,成為首兩位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探險家。當年兩人都戴著Explorer原型錶登上珠峰,經歷攝氏負20度至40度的溫差依然運作正常,可見勞力士腕錶的堅固耐用度,經過實戰證明,絕不是廣告口號。

Rolex Explorer Ref. 6610
1955年推出的6610,錶面改為gilt dial(俗稱「嚦架面」),是舊裝勞力士迷的至愛。而在60多年前,Explorer幾近完美的線條比例與錶面佈局已經定下來。

Rolex Explorer Ref. 1016
1963年推出的1016可說Explorer中最著名的型號,產期長達30多年,直到 1989 年才正式停產。腕錶的防水性能亦提昇至100米,錶面6點鐘寫有「SWISS T<25」字樣,代表夜光塗料為放射性元素Tritium,放射量少於25mCi。1016現時市價大約是10萬元起跳(不同期數價格會有所不同),跟一些古董的Submariner不遑多讓。

Rolex Explorer Ref. 1016 Space Dweller
同樣是1016,但這款錶面12點位置的「EXPLORER」消失了,改為「SPACE DWELLER」一行英文字。背後原因相當有趣,因當年執行水星計劃的太空人造訪日本,極受當地市民歡迎,勞力士便於1960年代為日本市場推出這限定作,這款「太空版Explorer」 現時市價更高達20至30萬。

Rolex Explorer Ref. 14270
1989年14270 面世,腕錶換上啞光黑色錶盤( Matte dial),「369」字體風格也走向當代藝術風格,並開始採用鑲嵌式時標。另一大改動是以藍寶石水晶錶鏡取代之前的膠鏡,令腕錶得到更堅固的保護,唯一不變的是36mm的錶殼直徑。此至,現代Explorer 大致定型,但簡練的設計精髓不改。

順帶一提,男神木村拓哉於九十年代的經典日劇《Love Generation》(戀愛世紀)中,所戴的手錶就是14270,當年他的衣著佩飾都是潮流指標,經木村一戴,Explorer一度大受追捧。到10多年後的《HERO 2》(律政英雄2),木村又再拿出這款Explorer戴在腕上。

Rolex Explorer Ref. 114270
2001推出年的114270,心臟換上更穩定的3130機芯,外表大致一樣,只是時標的邊框稍稍變粗。重要的改動是錶盤不再採用有放射性的夜光物料Tritium,改為SuperLumiNova。而勞力士亦開始為Explorer在錶鏡6點鐘位置加入防偽皇冠錶誌。

Rolex Explorer Ref. 214270
2010年可說是Explorer的歷史分水嶺,因為勞力士一下子將Explorer的錶徑由36mm擴大至39mm,以迎合現代腕錶的尺寸(筆者個人始終prefer較細但正宗的36mm)。

而「EXPLORER」一字也從12點移至6點位。當年還有兩項改動爭議,其一就是拿走了「369」時標的夜光塗層;其二是錶殼增大,但指針沒有標按比列變大。

Rolex Explorer Ref. 214270 Mark II
現役的Explorer再經過微調,指針略為變大,改善閱時度及整體比例,經典「369」數字又再度覆上夜光塗層。腕錶搭載最新的3132自動上鏈機芯,每天平均誤產為正負兩秒內,技術層面已相當出色。現役的Explore官方定價為$50,800,我不會形容它是勞力士入門錶,這是低估了它,因為它是Rolex家族中唯一一款鋼殼限定,並跟黑色錶面從一而終的腕錶。最堅定不移、永不過時的,就是Explorer。
(Photos from Instagram)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