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學院006】20年後,你如何證明自己活在真實世界?
- 28 Jan 2022
《22世紀殺人網絡:復活次元》(The Matrix Resurrections)評價兩極,但仍然交出不少我覺得有趣的問答,符合當今世代的探討,特別在於電影上映前的兩個月,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他的集團易名為「Meta」,為他早已大力推動VR設備的普遍化和消費化,以及建立自己的加密貨幣系統的打正旗號。在二十年再重新詢問一次「如何證明自己活在真實世界?」這様又怎會是陳?

現在再問閣下一次,你到底會如何作答?
也許最科學和最簡單的答案,是拿起醫生的聽診器,把它貼在胸膛上 —— 聽,我有心跳,我真實地存在;再快捷直觀一點,可能是請別人觸碰一下自己的身體 —— 看,我不是一個靈魂或投影,我的身體不能被穿透,我是一個實體物質存活在世上。
我們相信科學和五感是區分真實和假像的界線:被玻璃劃破皮膚會痛、會流血,這是真實的世界;從高樓跳下粉身碎骨但沒有感覺,原來是造夢⋯⋯ 若然這些都不再是真實存活的有力證據,我們還可以用甚麼來證明自己?

事實上人類是否真實存在這個議題,在60年代已有討論。德國工程師,也是世上第一台可供編寫程式的電腦「Z3」的發明者,Konrad Zuse認為,宇宙中一切的過程都是一種電腦演算。他在著作《計算空間》(Renhnender Raum)中提出,宇宙是建基於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on)或離散計算機(discrete computing machinery)的基礎上演算開來的。

簡單來說,我們的身、心、靈,以至遭遇到的環境和人物,都是一台超級電腦運算出來的模擬真實。我們活在模擬中,經歷生命中一些血淋淋的痛,一些握在掌心有重量的愛,時而風光時而挫敗,一切都來得非常真實,一切都是演算的結果。然而,這套演算法不是一個既定的劇本,它是一個活生生、瞬息萬變的程式,任何微小的因素變化都會被納入其中,從而運算出不同結果。而正湊巧,這套演算讓你剛好看到吳家強這篇文章。

這套乍聽下有點激進的理論並沒有被打成異端,反而還得到不少科學家,如Ed Fredkin、Stephen Wolfram和Max Tegmark的認同。英國數學家、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前會長Martin Rees便曾直言,人類不過是個模擬生命。他以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解釋:「當我們研究宇宙、星體或黑洞時,我們不可能把星球真的拉到眼前來做實驗,但我們可以在電腦中模擬一個宇宙出來,從而計算星體之間的運行、撞擊或演化,研究出種種天文現象。」

因此透過模擬,我們才得以研究出「每三百年出現一次的流星雨」,或是「每一千年一次的星體大爆炸」諸如此類的理論。

這是一道無人能解的考題。對吧?何況一直以來閣下都有這種感覺,覺得這個世界哪裏出現了問題,而在疫情世代,像是知道問題出自那,同時也好像不知道問題是什麼。如同Meta 為受眾框定對「元宇宙」的想像力,這不就是等於伸出手給你一顆升級了的藍色藥丸嗎?

如同 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裡,如同金字塔建築的真理部,那道白牆上寫著:「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勞役,無知即力量。」這樣的「雙重思想」放諸「虛擬即現實」亦能生效,如果現實是一個謊言,閣下又如何捉緊真理,成為自己的行動力呢?
也許我們最能夠做的,是建立希望,哪管是虛還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