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大腸癌是什麼?預防大腸癌你要知道的4件事

- 1 Jun 2023

大腸癌成因:男人更易患上大腸癌?
大腸癌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前者不可逆轉,後者則很大程度視乎個人習慣,掌握在自己手裡;先天所指的除了遺傳基因,亦包括性別及年齡,雖然男女皆有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不過根據統計,男性患上的機會的確較高,而且風險會隨著年齡而增加。
或是因為生活習慣,或是因為基因問題,腸臓不時有機會出現小息肉,並可分為增生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為良性息肉,正常來說保持觀察就可,但腺瘤性息肉卻有機會發展成大腸癌,不可輕視,而這類型小息肉通常都並無病徵,因此大腸癌早期較難察覺。

大腸癌成因:生活習慣是致命原因
除了年齡、性別、遺傳基因等不可逆轉的先天風險外,多肉少菜的不良飲食習慣、吸菸喝酒、體重過重或過輕、缺乏運動等後天因素亦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以上種種都是現代都市人常見的生活習慣,正好解釋了為何大腸癌有愈來愈普遍的趨勢。

便秘是大腸癌先兆?
無論是由何原因而起,大腸癌一般由息肉生長而成,而小息肉通常都並無病徵,因此大腸癌早期較難察覺;當小息肉變大或不幸發展至初期大腸癌,可能會有下列病徵:大便習慣改變(次數或大便型態)、便秘或腹瀉、大便出血、大便混合黏液,如果有懷疑,記得盡早求醫。

大腸癌中後期症狀
倘若大腸癌持續發展,便有機會出現腹痛、體重下降、貧血、食慾不振等大腸癌症狀;若錯過診治機會,大腸癌就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甚至出現轉移(即癌細胞擴散),屆時視乎擴散的情況,可能出現的病徵也會所不同,例如轉移到肺部有機會引致咳血或氣喘等。

預防大腸癌從改變習慣入手
只要了解後天成因並加以改正,便可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例如改變飲食習慣多進食蔬菜水果、戒除吸煙喝酒的習慣、多做帶氧運動和保持標準體重等等,而按醫生建議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例如大便隱血化驗或大腸鏡)也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是什麼?
相比起抽血化驗癌指數或留大便測試隱血,最準確可靠的大腸癌篩查方法眾所周知就是大腸鏡,以內窺鏡來檢查並及早切除息肉,便能大大減低日後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世界各地的指引並不完全一致,但即使全無任何病徵,一般來說年齡達到五十歲便需要開始做大腸癌篩查,倘若有高危風險因素例如家族史或本身患有炎症性腸病等,便應更早開始大腸癌篩查。而做完一次大腸鏡檢查後,視乎檢查結果醫生會建議下次的篩查日子,通常為3至5年。
在大多數情況下,由息肉演變而成大腸癌的過程可以是五年甚至十年,所以在健康腸道裡生長出息肉再發展成癌症腫瘤的漫長過程裡,只要進行適當的篩查及早發現息肉並加以切除,便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的形成。
而就定義而言,受篩查(Screening)人士應該是沒有任何病徵的,相反如有相關病徵例如大便出血或腹痛等,病人便應直接求診再由醫生診症安排適切的檢查。

資料提供: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林佑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