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謙|撐這個字,很沉重
- 22 Jun 2015
那一個「撐」字,其實很沉重。
球場內,觀眾聲嘶力竭吶喊助威;球場外,打氣Tee和港隊球衣的銷情也不差;衣服上印著一句「#撐自己人」,這不止是個Hashtag,意義亦遠超一句標語 – 這該是一份承諾。
最近,香港球壇發生兩件大事,一悲一喜:胡國雄先生離世、港足出戰世界盃外圍賽首兩戰報捷。「多得」中國足協那張提及膚色的宣傳海報曲線推動,兩場賽事竟先後爆棚。是否百年一遇我不敢說,但香港波,也真有很久沒如此熱鬧過了。作為採訪本地足球出身的體育記者,做夢都希望它有天會回到像七、八十年代的黃金期;當下球市似現小陽春,但若問我「後市點睇」?對不起,真的未敢樂觀。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只因見過太多歌舞昇平後的打回原形。可記得零七年南華對傑志的聯賽也曾坐爆旺角場?零九年,南華的亞協盃四強戰、還有東亞運奪金一役,都令香港大球場坐無虛席。這些比賽過後,也有不少人用「港足重光」、「本地波返嚟喇」來形容;東亞運那面金牌,令政府向足運增撥資源,促成「鳳凰計劃」;港足登報章頭版、金牌球員曝光率激增…...然後呢?未至原地踏步,但直至最近兩場比賽之前,都談不上很受關注,對不對?
我們都擅長忘記,也許生活太煩擾,更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勞心;又或者身處網絡世代,再火熱的事惰都不會洗版超過四十八小時,話題自會被話題取代。這次的港足熱潮滲入中港矛盾的政治味道,「膚色」轉化成「本土意識」,口徑對準市場的最大公因數,故得此盛況;熱潮過後呢?熱潮可持續多久?換個話題,你身邊有多少朋友於雨傘運動期間以絲帶圖片作為Profile pic,如今已換回大頭Selfie?
空有形式而欠缺內容,似乎是世代特徵。買張票、魚貫入場、趕快Check in和上載照片 - 這跟只換張大頭貼照表明立場沒有兩樣,是以簡單方式證明自己沒有落後於別人的零成本抗爭。之後呢?本地足球之球迷人口並無顯著增加,復又回到起點;紅旗之夜,當中多少人知道本地球圈不久前才因歸化球員太多,令「土炮」欠缺上陣機會而有過爭議,如今竟因別人嘲諷港隊黃黑白皮膚球員齊集而引發支持熱潮,都算諷刺。
身邊不乏朋友為本地足球死忠,當中有不屑因趕上潮流而入場睇波者,我可是持相反意見。我認為,任何事情的起首,都先要有個話題吸引大眾眼球,方有望成功;如今港足有話題了,只希望我的推測出錯,這次的熱潮真箇可以持續下去。多年來,見過不少於我工作期間經過,然後隨便拋低一句「香港足球咁鬼渣,報嚟做乜呀?」然後哈哈哈行開的朋友或同事,最近他們竟在面書上Share港隊比賽精華,再加上一句:「撐港足!We are HongKonger!」之類的Caption。想說的是,那個「撐」字,遠比你所想沉重;早前跟一位擔任電台節目主持的朋友談及相關題目,他說:「撐,是一個無論對或錯、贏或輸都不會動搖你對某事或物的支持分毫的非理性描述。」所以,請別濫用這字,亦希望這次之後,會有更多人留下來撐香港足球;對我而言,我喜歡看足球,而我是香港人,所以我支持香港足球,連理由都不需要,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