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樂劉青雲老是常出現

- 2 Sep 2016
劉青雲古天樂可說是個比喻,但用來解釋香港電影現象再好不過。常說港產片在走下坡,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演員青黃不接。
從現時港產片足以一個揹飛大製作的一線男演員,古天樂(45)、張家輝(48)、梁家輝(58)、劉青雲(52)、郭富城(50)、劉德華(54)、張學友(55)、梁朝偉(54)、周星馳(54)、周潤發(61)、黃秋生(54)、吳鎮宇(54),以上這些名字作為香港電影圈的中流砥柱已經約有二十年,他們的平均年齡都早過了50歲,卻一直霸佔了電影的主角位置。

用「霸佔」來形容他們或者不太公平,因為主客關係明顯,電影公司的投資者往往才是主導者,畢竟電影既是我們所說的夢工場,但也是一種投資。回報必須要被考慮,因此卡士才成為一個不容輕率的範疇。尤其當現今電影投資愈來愈大,挑選的演員沒有過往票房數據支持,實在不易令投資者放心。也因此,電影圈內有種說法是現在已經無casting。當然casting還是有的,這樣說的意思是在於大部分電影在計畫時,對於主角的選角都已經基本上有定案,即使沒有很明確地指明為哪個演員當主角,但可以「揹飛」的就如我上面所述,不過就那十來個人名。真正要cast的都只是些小角色,影響不了大局。

這樣會否扼殺了新演員的發展?像是吳彥祖(41)算是捱過了那階段,要是有合適的劇本和製作,他還總有機會獨當一面,可是他也已經過了四十。再數下去,余文樂(34)其實都已經30歲中,但他的角色設定還是偏向30歲以下的為主,要讓他一個人主演一部大製作,於《志明與春嬌》曾經寫下佳績後,機會就好像無以為繼。當然,因為缺乏競爭的關係,余文樂在未來二十年可說已經是無對手了,但此刻投資人還需要更多的數據讓他們支持余文樂,都是生意合理不過。

其他人呢?像是近兩、三年突然跑出的BabyJohn、王宗堯、白只,甚至林耀聲,他們在年輕族群中都拿到了一定的認受性。但他們主演的戲劇都是相對低成本的香港本地製作,要讓他們真正的「紅」起來,把他們帶入大製作才是重點。現在的香港電影,要賺錢還得跑向大陸市場,即使當中會牽涉到一些意識形態的問題,但放開心胸嘗試仍不失為一條合理的路徑。要讓這些演員得到更快的成長,有些事情似乎還是難以避免。否則他們都只能做到像方力申(36)、鄭中基(44)這類演員,被嚴實地局限於單一類型片種,欠缺成長和發展的空間,到頭來所有機會都讓了給國內、台灣,甚至是韓國的演員,那也不見有得甚麼好處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