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療法】做天灸前你要知道的6件事:天灸有什麼功效/副作用?何時做天灸效果最好?三伏四伏有什麼分別?
近年流行以天灸療法去調理身體機能,不用像針灸拮到肉知痛,又不用吃苦口良藥,到底原理是什麼?又有什麼功效?經常說三伏、四伏,什麼時侯做天灸才是最有效?今次Esquire便請來譽豐中醫診療中心的謝梓軒醫師,告訴你做天灸前要知道的6件事。

天灸是什麼原理?
身體內裏的虛損未必會即時浮現出來,當等到出現病徵才去醫治就遲了,其時徒增痛苦,亦更難治愈,這就是中醫講「未病先防」的道理;而與針灸以針刺激穴位的原理相同,天灸是通過在穴位上貼敷中藥,來激發和補充人體陽氣,即使沒有病徵時也能加強身體的防御功能,防止病邪入侵,亦可驅散各種潛服未發的病邪,特別是針對虛寒性的慢性疾病,天灸療效極佳。

什麼時侯做天灸最好?
雖然一年365日都可以進行天灸,畢竟藥的性質功效不會改變,但失去天地的氣候的加持,其效果會比較弱,所以天灸多於三伏天和三九天進行,是根據曆法計算出來年中最熱和最冷的日子。

什麼是三伏天/三九天?
三伏天是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第一個庚日。為一年中最為炎熱、陽氣最旺的日子,中醫講求天人相應,此時進行天灸能借助天地陽氣來補充人體陽氣,亦是驅散體內寒氣的最佳時機。
至於三九天是指冬至後的第九、第十八、第二十七天,是一年氣候最寒冷的一段日子,言段時間可通過天灸來激發陽氣,對抗寒邪。

三伏與四伏天灸又是什麼?
根據傳統,天灸應該依曆法指定的日子進行,但因限制太大,難以實現。現在普遍做法於三伏天和三九天那段時間前後行進行三到四次貼敷,每一次貼敷之間相隔7至10天。這個做法較易操作,但會和曆法計算出的日子會有些微遍差,當中的遍差就可以第四伏去補救了,以多敷一次提升天灸效果,視為「加強灸」。

天灸所敷的中藥其實是什麼?
不同醫師會有自己的配方,但天灸多數會選用氣溫味厚、溫通散寒之品,常用藥有大蒜、生夏、生草烏、生附子、甘遂、白芥子、細辛、吳茱萸、威靈仙等。

天灸有何副作用與禁忌?
雖然天灸療法有很多好處,但由於天灸所用的敷藥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有機會會出現紅暈和小水泡屬正常天灸副作用,只要及時去除藥貼,稍作休息後會自然消退,多無大礙;此外,亦要留意做完天灸後要戒口及短時間內不能濕水。

資料提供:謝梓軒醫師@譽豐中醫診療中心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