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用一種確切的時間單位去量度,貼身而言的話,可能是一個職位的長短、一段關係的壽命、一個投資組合的變化;遠觀的話,可能是一些偶像紅人的興衰、某些新興商品的枯榮⋯⋯ 許多事物看似方興未艾,勢頭正旺,誰料一轉頭竟已是朝花夕拾,教站在一隅的旁觀者反應不過來:我還沒趕及抓住某事物的尾巴,怎麼派對就戛然結束了?

地球自轉愈轉愈快?
這種感覺或許不是錯覺,而是地球帶動的影響。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相信地球的自轉愈轉愈慢,因此這顆藍色星球才會從四億年前一天祇有22小時,變成今天的一天24小時。然而最近半世紀,地球的自轉沒來由的持續加快。去年的6月29日,原子鐘更測量到有紀錄以來地球最短的一天。這一天,地球自轉加速了1.59毫秒,即是千分之1.59秒。

地球愈轉愈快的原因?
地球確切地愈轉愈快,但沒有人能說出,誰是那隻撥弄陀螺的上帝之手?在我們這些年來也只是焦聚在原子鐘(Atomic clock)同時,有科學家認為是全球暖化的結果。地球因為南北極的冰川重重壓著地殼,本來的「體態」是圓形偏扁。但隨著冰川融化,南北極的地殼得到舒張而升上來,變相把扁圓的球體拉長,塑造出更趨圓滿的圓形,而圓形更有利於星體的自轉。是的,好像什麼事也可以和全球暖化有關係。

自轉和公轉
院長不期然想到每個人的自轉和公轉。人類為了生存,總不得不融入社群「公轉」。遠古的時候是融入部落砍柴狩獵,今天的現世是為著薪水圍繞公司「公轉」,與此同時,我們「自轉」應付各種內部矛盾,安內攘外。公轉出了問題影響自轉,自轉不妥又影響公轉,能量和歲月就在內外轉動中消耗。

安份認命?
但凡事總有例外。我們還是可以看見許多獨立於系統外的發光體。它們是出色的自轉者,付出最大力氣和時光修復自己的軌道,用最嚴厲的態度靴策自己。它們非但能獨立於社群,自身更成為了強大的軸心,吸引其他星體圍繞公轉。
如若一開始便安份認命,便甚麼也沒有。

生命週期壓縮的時空
我們正身處於事物加速催熟,加快凋零,生命週期壓縮的時空。好與壞,行與不行,綠燈還是紅燈,審判可能比預期快現眼前。當地球轉快把世界甩上無涯的高速公路,浪費時間變得前所未有地奢侈。分秒已在供應上縮減,而我們對時間的需索卻比任何一個時代緊迫 —— 它要分給愈拉愈長的工時,要在睡前分給娛樂讓大腦快樂,週末要分給各種為未來籌謀的增值課,要分給運動,還要應付無意識滑手機的時間小偷⋯⋯

最好的日子或不再出現
各位院友繼續和自己奮鬥吧!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最好的日子可能不會再出現,所以每天都要像院長一樣,懂得分配一些時間給快樂。
在時間供應緊張的未來,人類必需學懂更高效專注,亦要提前明白,事物的得、失、起、伏將會是個更快速流轉的過程,經歷過然後回到原點的狀態可能時有發生,空虛感或如傷風感冒一樣普遍襲來。我們要具備更大勇氣面對加速來臨的結果,以及更靈敏的頭腦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