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Black Mirror》第七季劇情分析|《黑鏡》透視著未科技與權力的交錯

- 14 Apr 2025
《Black Mirror》(黑鏡)自2011年於Netflix首播以來,以其對科技與社會的尖銳批判而聞名。《Black Mirror》第七季於2025年4月10日在Netflix推出六集新劇集:《Common People》、《Bête Noire》、《Hotel Reverie》、《Plaything》、《Eulogy》和《USS Callister: Into Infinity》,如果從社會、科技發展和未來人類發展的視角,分析這些劇集如何揭示當代社會的焦慮,或者可以為未來的科技倫理提供啟示,特別是AI發展速度已經超越人類想像的當下,這些都可能只是不遠的未來。

《Black Mirror》第七季:科技的雙面性
與前幾季的悲觀基調不同,第七季在描繪科技時採取了更為複雜的態度,不僅展示了科技的威脅,也探索了其潛在的機會。這種轉變反映了當今社會對科技的矛盾情緒:我們既依賴科技的便利,又擔憂其可能帶來的道德困境。
第七季的核心主題圍繞「可儲存和轉移的人類意識」,涵蓋數位不朽、記憶技術和AI的自我意識等議題。這些技術挑戰了我們對「自我」、「記憶」和「人性」的傳統定義,同時也揭示了科技如何放大社會不平等和情感脆弱性。

《Common People》劇情簡介
教師Amanda(Rashida Jones飾)因腦瘤陷入昏迷,丈夫Mike(Chris O’Dowd飾)為了救她,將她註冊到「Rivermind」系統。這項高科技醫療技術能以合成腦組織替換腫瘤,並通過雲端傳輸Amanda的記憶和人格,但需支付高額訂閱費用。

《Common People》:醫療科技與階級不平等
Rivermind代表了意識數位化的前沿技術,類似於當前的腦機介面研究。這項技術允許人類「延續」生命,但其商業化模式引發了倫理問題:生存是否應成為一種付費服務?
這一集也突顯了科技如何加劇階級不平等。Mike和Amanda的經濟困境反映了現實世界中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公,例如基因療法的高昂成本。評論指出,這種「訂閱陷阱」模式讓人聯想到當前的監視資本主義。
從社會學角度看,Rivermind重新定義了「健康」和「生存」的概念。當生命成為商品時,科技不僅是救贖工具,也可能成為控制手段。這種現象提醒我們,科技的發展往往優先服務於經濟精英,而非全體人類。

《Bête Noire》劇情簡介
Maria(Siena Kelly飾)是一名巧克力公司的高階主管,生活順遂,直到舊識Verity(Rosy McEwen飾)出現在焦點團體測試中。Maria察覺Verity有些怪異,但其他人似乎毫無察覺。

《Bête Noire》:記憶與真相的扭曲
《Bête Noire》大玩曼德拉效應,同時涉及改變現實的技術,例如篡改電子郵件或監控錄像。這些技術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讓真相變得難以捉摸。劇情探索了人際關係中的負面情緒,例如高中時代的怨恨如何影響成年生活。科技在這裏成為放大器,強化了人類的猜疑和孤立感,其實這根本不是未來,而正正反映了當前社交媒體如何放大衝突。
最恐怖的是,曼德拉效應不是單純人類集體「記錯」一些事,而是揭示了科技如何干擾人類的記憶和信任,當未來真相可以被科技輕易改寫時,社會的凝聚力將受到威脅。人類學家或許會問:在一個真相不復存在的世界中,人類如何建立穩定的社會關係?
但其實未來真的遠嗎?當下,其實又有多少真相,早已不能被搜尋到結果?

《Hotel Reverie》劇情簡介
荷里活明星Brandy Friday(Issa Rae飾)被困在一部高科技重製的古典浪漫電影中,必須遵循劇本才能回到現實。

《Hotel Reverie》:虛擬實境與AI的倫理
《Hotel Reverie》聚焦於虛擬實境(VR)和AI的融合,特別是AI的自我意識。Brandy在虛擬世界中與AI互動,這些AI似乎超越了程式設計,表現出情感和獨立性。在劇集之中提出了AI的倫理問題:當AI擁有意識時,人類是否有權控制它們?此外,虛擬實境也讓身份變得模糊,挑戰了「真實」的定義,正正與當前對AI權利的討論相呼應。
從未來人類發展的角度看,這一集探討了人類與AI的關係將如何演變。當AI成為「類人」存在時,人類是否會重新定義「他者」?這也反映了當代社會對AI倫理的焦慮,例如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道德責任。

《Plaything》劇情簡介
孤僻的Cameron(Peter Capaldi飾)對一款1990年代的遊戲「Thronglets」著迷,卻因一宗冷案被捕。他的審訊揭示了遊戲背後的秘密。

《Plaything》:遊戲文化與數位不朽
該集涉及遊戲中的AI和數位不朽。Thronglets似乎包含了超越遊戲的意識,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亦同時探討遊戲文化對心理的影響,以及對過去科技的懷舊情結。Cameron的孤獨,反映了當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沉浸在虛擬世界以逃避現實,不是嗎?當未來一代,都情願留在屏幕面前,都不願走出去與人交流,社會,又會如何?
這一集也重新審視了「記憶」和「不朽」的概念,當意識可以被數位化保存時,人類是否真正實現了永生?這種數位存在,是否反而讓人類更加疏離於現實世界?

《Eulogy》劇情簡介
一個孤獨的男人Phillip(Paul Giamatti飾)使用一項技術,進入過去的照片記憶,重溫一段心碎的時光。

《Eulogy》:記憶技術與情感操控
《Eulogy》聚焦於記憶技術,允許用戶體驗過去的記憶。這項技術看似是情感治療工具,卻可能讓人陷入過去,無法前行。當記憶可以被數位化保存時,隱私和情感的界限變得模糊,正反映了當前對數據隱私的擔憂,也同時突顯科技如何干擾人類的治癒過程。
這一集也同時揭示了記憶如何成為可操控的數據。當科技公司成為「記憶管理者」時,人類的情感和身份將變得更加脆弱。這也促使我們思考:記憶的數位化是否會改變人類的集體歷史?

《USS Callister: Into Infinity》:劇情簡介
Robert Daly已死,但USS Callister的船員在Nanette Cole(Cristin Milioti飾)的領導下,發現他們的問題遠未結束。

《USS Callister: Into Infinity》:數位監獄與AI複製人
作為第四季《USS Callister》的續集,這一集繼續探討AI 複製人和數位世界的後果。船員們被困在數位環境中,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這正正是數位監獄的概念,當意識被困在虛擬世界時,自由的定義是什麼?這與當前對數位隱私和數據權利的討論密切相關。
從未來人類發展的角度看,這一集質疑了數位化意識是否等同於「存在」。當人類可以被複製和控制時,個體的獨立性將受到挑戰。這也提醒我們,數位時代的「自由」可能只是一種幻覺。

未來展望:科技與人類的共生
《黑鏡》第七季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當科技重新定義「自我」時,人類將何去何從?人類學認為,科技與人類的關係是共生的——它既是我們的創造,也是文化的延伸。數位不朽、記憶技術和AI可能將人類帶入「後人類」時代,類似於「賽博格」概念,即人機融合的未來。
然而,這種共生也帶來風險:過度依賴科技是否會削弱人類的自主性?第七季並未給出明確答案,而是提醒我們,科技的未來取決於人類的選擇。我們需要以倫理與責任感引導其發展,避免其成為控制我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