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林火山》的「反功利」勝利|低迷影業與流量至上時代之下的對抗世界戰爭

- 09 Oct 2025
《風林火山》上映,一如意料獲得非常兩極的評價。先不說在網絡上有爭拗就等於爭取到曝光流量,就等於成功。說《風林火山》成功,其實是更直觀的一個「事實」,因為這是麥浚龍又一次對抗世界的戰爭。

完成即是勝利
說我是否喜歡《風林火山》的主觀意見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廣義地以看完電影後給予評價即使大部分人感覺不討好這種客觀數字也是沒有意義的。原因是在於,最重要用以判斷其成功與否的本質,是《風林火山》完成了、公映了。

你要說這種講法純粹是基於今天香港電影業的低迷也不是不可以,我看著身邊幾位親近的導演明明已經為新片準備到最後階段,都因為資金或是種種問題最後一切停擺。開鏡的電影數目愈加稀罕是香港電影的現況,就好像跑馬拉松一樣,能夠順利完成拍攝和後期製作,然後安排上映,完成賽事已經難能可貴。票房最終能否讓投資收回成本,都不過錦上添花。

反功利的創作本質
然而我更想講的,其實是一些更加非功利的,甚至可以說是「反功利」的課題。自從網絡流行以來,全世界99%的媒體、觀眾、投資人都以數字來斷定成功。社會上大部分內容提供者(Content Creator)一天到晚關心的都只是受眾的口味,大家汲汲營營地視流量為真理,強逼自己複製各種垃圾,能夠堅持做自己喜歡做的,已經變成極度奢侈。

麥浚龍的困境與自由
講到這裡,不得不回到「麥浚龍」這個話題。一個家裡很有錢的富二代,而且家人更擁有一家具份量的傳媒公司幫忙宣傳,長得不好看的Juno一出道基本上就是呼吸都有罪的。我也說不清是因還是果,麥浚龍認清了大眾對他的觀感,於是由一開始奉迎市場的姿態,很快就開始了走上了偏激的路線。

在公眾眼中,他做甚麼都是錯的,這種困境反為給了他「自由」。他並沒有很庸俗地出現那種「不想再靠家人」的想法,反為直接擁抱自己既有的條件,在音樂創作上他開始了非主流路線。由《雌雄同體》到《羅生門》,他一直嘗試著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把焦點在美學視覺,甚至是模式上進行實驗式的創作,並在最後贏得了一開始誰都沒想過的掌聲。

高成本的極端美學追求
2009年,麥浚龍創作出《復仇者之死》後開始迷上電影,積極於更多的劇本創作,包括《保衞戰隊之出動喇!朋友!》及《維多利亞壹號》。投資金額高,但電影卻又沒有照顧大市場,中二病、血腥暴力、對畫面美感的極端追求等,基本上是Juno想做甚麼就做甚麼。

2013年《殭屍》上影前我跟他做過一次訪問,講起創作與市場的關係,那時候他明知《殭屍》一定過不了中國電檢,別人都勸他改一個可以進入大陸的題材。他當時說過一句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大陸市場也許有14億人口,但全世界還在另外幾十億人。」當時我很滿意這種傲氣,而結果是《殭屍》的確在全球不少地方創下佳績,由票房到電影獎項都獲得巨大成功。

無視市場的沉迷與完成
《風林火山》也許經歷了很長時間蘊釀,但這其實只是接著《殭屍》的下一部作品,Juno在精神上的改變並沒有好大。也許在製作上有很多困難而經歷日久,也有各人評價電影效果好壞,甚至不少評論更會討論作為製作人及導演的麥浚龍的各種是是非非。

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更準備地說是這些「對麥浚龍來說都不重要」,他只不過做了自己想做的,僅此而已,甚至乎作為觀眾的你有多欣賞他也不重要。而我唯一想講的,是同樣作為創作人,我實在很羨慕他,可以不顧市場地沉迷於自己的喜好,並完成了作品,這種成功恐怕是很多業者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