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被忽略的最佳電影丨《教廷白煙》呈這時代的宗教革命

- 10 Jan 2020
今屆的金球獎落幕,最後由一鏡到底戰爭鏡頭《1917》奪得金球獎戲劇類最佳電影,而其實今屆的最佳電影入圍名單都各有特色,《Joker》有着全球驚人票房和Joaquin Phoenix的出色演出、Martin Scorsese執導的《The Irishman》、《Marriage Story》簡單而震撼人心的故事,但相反地《教廷白煙》只有「教宗」兩個字,但帶出來的思考卻是非常沉重。

《教廷白煙》這個劇名已經非常有趣,可能活在香港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我們沒有太多了解,因為在一個教宗死亡後,梵帝岡教廷需要召集全世界樞機到梵帝岡,去選出新一任的教宗,而期間需要絕對保密,每次投票完沒有結果就會燒出黑煙,有結果就會燒出白煙,而《教廷白煙》改篇自2005年選出本篤十六世和2013年選出方濟各兩場教宗選舉。

「新」「舊」時代的革命
這套電影的結構很簡單,就是「新」與「舊」的對立和對話,在2005年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過身,教廷需要選出新一任,當時有兩位大熱門,一名是保守派的德國籍樞機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另一位是改革派的阿根廷籍樞機Jorge Mario Bergoglio。最終,由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當選教宗,成為教宗本篤十六世。

為甚麼說是「新」「舊」時代的革命呢?因為前者是一個絕對遵守教條的神父,至小就讀神學,是一位理論派的神父,同時認為聖經就是絕對,並沒有任何轉彎的餘地,例如他堅持一定要自己單獨食飯,堅持所有的禮節。

但相反地,阿根廷籍樞機Jorge Mario Bergoglio卻認為人性比宗教重要,作為一個神父之前,必須成為一個人,要生活才能體會感受民間疾苦,所以他堅持不斷地到不同貧窮地區去傳道,亦認為教廷必須將犯事的神父肅清,不能因為宗教面子而隱瞞醜聞。所以,在教宗本篤十六世上任後,他更加產生退休的理念,希望不再做樞機,不牽涉管理層事務,成為一個到不同地區深耕,去幫助更多貧苦大眾。

戀棧權位下,你願意放手嗎?
這是因為這次的辭職,衍生出他們的一場對話,放心這套電影超過70%時間,都是兩位老人家的聊天,不管是正面描寫或是側面描寫,都顯示出他們的南轅北轍,小至日常晚餐,大至世界議題。

在阿根廷籍樞機Jorge Mario Bergoglio請求退休時,教宗本篤十六世卻話「我想退位」,這是的六百多年來沒發生過的事,更加希望Jorge接任和改革整個梵帝岡。接納別人意並不容影,而作為一個宗教之首接納對立的意見就更難。
阿根廷籍樞機Jorge Mario Bergoglio最終在2013年成教宗方濟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