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男人去到29+1之時,其實都好多嘢諗

- 17 May 2017
如果你仍然是2X歲的年紀,有害怕過29+1這關口嗎?而過了30歲的你,回想起當天跨過這時刻,又有甚麼值得記住的思考嗎?

近來從舞台劇轉移到銀幕上場的《29+1》,由彭秀慧講出女人面對「三字頭」這個彷彿枷鎖的年紀之時,所面對的境況。
三十歲,這一個「關口」好像自古已有似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可能大家其實都不太理解,所謂的「立」,不一定是甚麼成家立室,反而可能依據孔子的說法是:「不知禮,無以立。」,你應該是已經在學業、知識、經驗之上已經有所根基,已經有很清楚的個人價值觀,知道甚麼是「義」與「禮」,知道甚麼應做與不應做,再往下去,就是你依靠自身的本領才能,承擔起自己的人生與責任,更應了解自己往後的半生目標與發展方向。一切都看來很清楚簡單,但應用在數千年的後今年,這些容易嗎?

香港的男生,大學畢業22、23歲,你可能一直都很努力,努力工作七、八年,工作也換了幾份,在公司之中,開始略有所成,也成為了一些後輩的上司,但這些都好像還未夠。你不是甚麼「師」甚麼專才,也不是從事最賺錢的金融地產業,人工原來可以進展得這麼慢,30歲能夠有30K的人原來沒有很多。人工好像跟通漲沒扯上甚麼關係,儲的錢不要說買樓了,連買車都不敢,再想想年輕時望見30歲的大人,有車有樓,成家立室的完美成功人士似的,為甚麼自己好像還是一無所有?明明已經很努力工作了。突然,你想起《無間道》的主題曲「明明我已晝夜無間踏盡面前路,夢想中的彼岸為何還未到」。

廿多歲的時間,也沒有甚麼所謂,但是踏進三十歲,最難過的是家庭、社會塑造那一種所謂「三十歲」的預設形象,成為了無形的重擔與壓力,很多人都會很疲累的去追逐,你要一笑置之當然可以,但不是人人做得到。
但是,無論你是否在追逐這些「目標」都好,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你到底是否仍然保留著22歲出來社會工作的初心與熱誠,當初你的堅持還在嗎?你堅守的底線有消失嗎?你的熱血還在嗎?這些才最重要,三十歲的界線,不是甚麼限制,而你應該望一望,你到底放棄了甚麼、遺忘了甚麼、記住了甚麼。
如果你已經年過三十,回望自己的廿多歲的時,可能好多時都會笑而不語,因為當天無論你在工作還是情感關係之上,原來都可以處理得極不成熟,原來你可以幼稚得嚇死人,到了今天,你成熟了嗎?而甚麼才是真正的成熟?變得世故嗎?變得毫無稜角嗎?還是明確堅持自己的信念,好好地去實現每一個目標,而不會屈服於舊有制度與框架?

你有成為你當天討厭的「大人」嗎?你有成為當你壓迫你的「老海鮮」嗎?在我看來,重回孔子的想法,三十而立,知道甚麼是義與禮去行事處世,從過往的經驗累積,真正了解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就是一個真正成長了的男人了,真正的「三十而立」。
29+1,不是甚麼枷鎖,而是你每個二字頭的累積,成就了今天的三字頭,30 something,你應該有一些「something」在你的身上,值得你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