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Esquire HK - Park Chan
  • 10 Feb 2025

如果在登記結婚的一刻,有人問你:「確定要結嗎?」,你心中會否有一刻猶豫?當日本學者提出「婚活疲れ」(婚姻活動疲勞)現象,香港社會學者統計出適婚世代中有27%明確選擇不婚,我們必須正視:婚姻制度正在經歷現代化進程中最劇烈的質變,結婚是否一定代表幸福?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解構婚姻神話:從必選題到選擇題

傳統社會將婚姻制度與生存需求綑綁,農業時代需要勞動力組合,工業社會仰賴經濟共同體。但今天中環寫字樓中,充斥年薪百萬的單身專業人士,男男女女各自各快樂生活,或單身、或拍拖,甚或擁有FWB、SP,結婚生子的實用性基礎已然瓦解。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美國心理學會2019年研究顯示,現代人推遲婚姻的主因前三位是「經濟獨立」(68%)、「追求自我實現」(55%)、「不願犧牲生活品質」(49%),與五十年前「等待合適對象」的答案形成鮮明對比。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日本社會學家山田昌弘提出的「希望格差社會」理論,在華人圈演化出獨特樣貌。上海相親角父母仍堅持「有房有車」的硬指標,卻發現子女更在意伴侶能否理解自己追尋《鬼滅之刃》的熱情。這種代際認知斷層,正是傳統婚姻框架與個人主義思潮的激烈碰撞。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關係進化論:超越制度的情感共同體

如果你有細心留意,周末午後的cafe中,越來越多年輕伴侶帶著各自玩著手機,在咖啡廳形成「各忙各的」卻眼神交會的默契。這種「獨處型親密」顛覆傳統婚姻想像,心理學家Esther Perel指出,現代愛情正從「終身契約」轉向「情感自主權」的協商。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香港中文大學追蹤研究顯示,維持十年以上穩定關係的伴侶中,有18%選擇不登記結婚。這些「無證夫妻」發展出獨特的情感維繫模式:定期簽訂「關係契約書」、設置雙人成長基金、甚至建立「分手預備金」制度。這些創新實踐,證明情感連結的強度與法律文件無必然正相關。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幸福方程式:關係本質的再定義

 荷蘭社會學家創新的「關係菜單理論」在亞洲都會區獲得驗證。台北夜店出現「週末夫妻」社群,上海流行「LAT伴侶」(Living Apart Together),新加坡政府開始承認同居伴侶的法律地位。這些多元選擇背後,是對親密關係本質的深刻反思:當婚姻不再承載經濟保障與社會認同功能,我們究竟需要從愛情中獲得甚麼?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德國心理治療師Bert Hellinger的系統排列理論發現,健康的情感連結需要三個新支柱:情緒透明度(52%)、個人成長同步率(34%)、衝突修復能力(14%)。台北某情感諮商機構統計,尋求伴侶諮商的個案中,有41%未婚情侶專門預約「關係體檢」服務,顯示現代人更注重過程質量而非制度認證。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結婚不一定代表幸福?當婚姻從終點站變成選修課

婚姻不是甚麼?

婚姻既不是避風港也不是終點站,而是航程中可自由選擇的靠岸點。真正的情感高手,懂得將每段關係視為自我修煉的道場,在親密與自由的天平上,稱量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幸福配方。當社會集體焦慮「為甚麼還不結婚」,或許更該追問的是:我們是否已準備好,創造比傳統婚姻更具生命力的情感形態?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Esquire Picks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資訊及禮遇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