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入門:新手需知的藝術買賣潛規則
- 12 Jul 2021
藝術品收藏新手除了「這個是否一直能賺錢?」這個問題外,還有「那我想賣的時候可以怎麼樣?」Young Collector還有很多藝術品市場潛規則需要知道。

一般來說,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必定是拍賣,可是拍賣有一定門檻,金額或名氣不夠高就難以達標,於是就衍生了Facebook、Whatsapp、Wechat群組,志同道合的人便可自由交易,當然還有最直接的Instagram收藏家互相Direct Message,另外還有畫廊寄賣、藝術經紀等等。

不過渠道不是最麻煩的東西,很多新玩家可能不明白畫廊與拍賣行的運作,要知道每一個以「投資」為收藏最大目的的人,大概想透過「投資」或「炒賣」買一些最當紅或有投資潛質的藝術家來賺錢;可是,就像走入Hermès店舖裡頭,每個女生都想買Birkin、Kelly,但售貨員當然會告訴你「售罄了」,或者暗示你可能要買多一點其他東西,那就可能可以有機會買到這些極高需求的款式,藝術圈也類似。

一間好的畫廊,或一個懂得計劃未來的藝術家,每每想把作品售給好的收藏家,甚至美術館,除了提高知名度之外,最大原因是不希望藝術家變成炒賣工具;所謂好的收藏家,就是不會看到市場上能夠賺快錢便在短時間內出貨,導致「炒燶貨」,歷史上不少藝術家因此而不幸地淪落至這個地步,永無翻身之日,姑隱其名。

但是這個情況亦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局面,因為很多時一個藝術家要在商業或價值上得到認同,也是從一些破紀錄的拍賣成績,令到收藏家和投資者馬上留意到他們,繼而想收藏他們的作品。在這個情況下,藝術家見到成績當然開心,但與此同時這佳績必定會引來一大班炒家入場,手上持有該藝術家作品的朋友亦會心郁郁想出售,然後便有一大堆作品湧現市場,而畫廊這個時候卻未必有能力護盤,用高價將市場上的藝術品收回來,很快市場價格便會下落,令藝術家成為One Hit Wonder。

所以為免發生這情況,除了畫廊要小心出售給有一些有名譽以及有心坐貨的收藏家外,禁售協議便成為另一保障藝術家的方法。現在禁售協議通常都是三年或五年,有一些誇張的會長至七年,在這段期間,買家答允不會在這個限期內出售,不單是拍賣,就連私人買賣亦不可以,而當滿了年期,買家也要通知畫廊才能夠出售。

例如較早前,被譽為藝術界「Diet Prada」的Instagram帳戶「Artorious007」,便高調地把一幅Phillips即將拍賣的Emily Mae Smith作品放上網公審,原因是該作品只推出了一年,無論拍賣結果怎樣也會直接對藝術家的成長之路帶來惡性影響。透過讀者報料,很快便發現到原來這位賣家是一年前專程透過介紹到訪了藝術家的工作室,有過深入的對談,甚至建立了一個友情,怎料支持藝術家的舉動,一年後便被揭發是想賺快錢,這的確令藝術家心酸,亦感到被背叛,有很多人亦挺身而出來筆伐這位「炒家」。

然而,亦聽過某位收藏家朋友三年多前買下一位當時還未爆紅的藝術家,當年亦沒有簽署甚麼禁售協議,三年多後他把畫作拿到拍賣會後才通知畫廊,結果畫廊大發雷霆,認為這個舉動非常不尊重,令收藏家感到無奈,因為始終三年多在藝術家來說算不上是短炒,再加上沒有合約,其實technically算不上做錯事,聽起來有點輸打贏要的感覺。
坦白說,就算是有心收藏藝術的人,也沒有可能擁有無限金錢,可能也要透過買賣才能繼續收藏更昂貴的藝術品,那麼如果在沒有規限的情況也不能把東西放上拍賣,那應該等多久,十年、二十年?若果該位藝術家沒有爆紅,畫廊是否就不會理會?

於是多年來,也有不少收藏家會討論究竟畫廊和拍賣行如何能夠有一些能夠平衡收藏家賺錢和保護藝術家前途的方法,但也許這個矛盾某程度上也要繼續存在,才會維持到這個市場運作,畢竟沒有炒賣,藝術市場亦會少了很多玩家。
所以,要進入藝術收藏或投資市場前,問問自己,在目前的規則之下,自己擁有的holding power如何,到底你想被視為一位怎樣的收藏家,我也見過一些只會在拍賣會內買買賣賣的朋友,這樣便不會被條款約束。
原來一個藝術家要思考並規劃自己的路,一位收藏家又何嘗沒有這個煩惱?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