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裝已死?】90年代香港時裝回憶

Esquire HK - Angus Lui
  • 27 Jul 2017

沒有IFC、Elements、Hysan Place,因為90年代我們有百利、利時、恆豐......。雖然逝去感情留不住,但這些見證著香港本地時裝設計師的成長以至shopping mall發展史的回憶,現在等我一一講你知。

尖沙咀的百利與利時

尖沙咀的利時及百利商場可謂見證著不少香港時裝設計師的血汗故事,位於尖沙咀漆咸道南的百利商場,於九十年代初雲集了一班本土地設計師,慢慢地成當年local designer的聚腳點;到了1997年左右,人流上升出現加租潮,不少設計師「轉會」到利時開鋪,成為尖沙咀時裝界兩雄並列的局面。百利與利時可謂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高峰期於約2012年,利時一家65呎的鋪位租金曾高達五萬,到了今天則回落至一萬多元。

不少屬於香港設計師品牌都是在這裡「出世」,如Spy Henry Lau、Kitterick,就連當年Twins的自家潮店Low B Club亦選擇在此開鋪;百利則有D-mop、Ruby Li等等。但今日已成為主力租婚嫁及周邊產品的店鋪,一代時裝發源地已成淪歷史。

People are people, D-mop及Greenpeace

Green Peace、 D-mop和 People are People絕對稱得上是當年的三大潮店,亦是香港selected store的第一代。 Green Peace其實是I.T的前身,當年同樣由現時I.T的老闆沈嘉偉主理,主打中價的時裝;至於已消失的 People are People曾經在金百利地庫和佐敦恆豐中心都有分店,店鋪名字來自 Depeche Mode的一首 single。

雖然以上所說的都是香港selected store,所售賣的多以外國品牌為主,但對於一些未有足夠資金開自家店的時裝設計師來說,卻因為這些buyer的賞識而向其入價,而大家當年至in的造型 - Levi's 501、Dr.Martin、Body Glove tee等都是在這裡獻出你的「第一次」。

PMQ與希雲街

於2005年之後,香港時裝設計品牌由座落於銅鑼灣耀華街及百德新街一帶,亦由於租金問題紛紛轉型為樓上鋪,曾一度標榜支持本土創作的PMQ亦由原本主力為local brands而漸漸引入一些連鎖品牌。但據一位不願意開名的設計師說,這裡逢星期一至五人流稀疏,周六、日亦只有少量遊客到來,一個雷聲大的本土地創作新基地,近年已吸引不了本土設計師入場。

銅鑼灣希雲街,對於不少設計師來說是翻版的利時,但好處是因為銅鑼灣地段客人相對願意負擔較高價錢的原創設計,而非純粹由韓國、淘寶入貨的時裝店,所以不少較知名的local brand,如古着店Luddite、Wagamamaplayground、Hola等都座落這裡。其中不少人都曾於利時開店,慢慢地在這裡打造出一個時裝社區。但要知道的是,人氣的增加遠遠追不上租金的上升,部份店主曾向我表示未來一年未必有信心可以繼續經營下去,但對於真正的時裝設計師來說,online store雖然可以解決昂金租金的問題,但實體店長遠來說仍是每位設計人心目中的夢想,當香港人連window shopping都沒有的時候,我們還剩下甚麼?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Loading...
YOU MAY LIKE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潮流資訊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