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是甚麼?香港會有爆發風險嗎?一文睇清基孔肯雅熱病徵及預防方法

- 25 Jul 2025
2025年7月,廣東省佛山市爆發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疫情,截至7月21日,累計確診2,659宗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已發出警告。香港大學感染疾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香港人口對基孔肯雅病毒缺乏免疫力,若疫情擴散,可能引發大規模疫情。那麼到底基孔肯雅熱是甚麼?基孔肯雅熱的症狀、預防方式及醫療方法又是甚麼?

甚麼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全球超過110個國家和地區有病例報告,包括非洲、亞洲、歐洲和美洲。香港雖未出現大規模本地疫情,但鄰近廣東省的疫情使輸入性病例風險上升。該病毒主要通過白線伊蚊(Aedes albopictus)傳播,這種蚊子在香港廣泛分佈,尤其在夏季活躍。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
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屬於甲型病毒科、哺乳動物病毒屬。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白紋伊蚊是基孔肯雅熱的傳播媒介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主要傳播媒介,雖然香港未見分佈,但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同樣可以成為基孔肯雅熱的傳播媒介。白紋伊蚊主要在白天活動,特別是清晨和傍晚最為活躍。另一方面,病毒亦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分娩時),但此情況極為罕見。

基孔肯雅熱的病徵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為2至12天,通常為3至8天。
基孔肯雅熱的主要症狀是突發性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基孔肯雅」一詞源自金馬倫德語,意為「彎腰」,形容患者因關節痛導致的典型姿勢。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痛、頭痛、噁心、疲勞及皮疹(常見於軀幹和四肢)。
症狀通常持續數天,但關節痛可能延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症狀和死亡病例罕見,通常與患者既有健康問題相關。新生兒、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面臨較高風險,可能出現眼睛、心臟或神經系統併發症。

基孔肯雅熱有疫苗嗎?
目前香港沒有註冊的基孔肯雅熱疫苗,所以預防策略聚焦於避免蚊蟲叮咬和控制蚊蟲滋生。

基孔肯雅熱的預防方法
對於基孔肯雅熱的預防策略,只要聚焦於避免蚊蟲叮咬和控制蚊蟲滋生。所以在個人防護措施方面,可以依照日常防蚊的方法:
衣著:穿著寬鬆、淺色、長袖長褲,減少皮膚暴露。
驅蟲劑:使用含DEET的驅蟲劑,塗抹於暴露皮膚及衣物(孕婦最多30% DEET,6個月以上兒童最多10% DEET)。
戶外注意事項:避免使用香味化妝品,按驅蟲劑說明重新塗抹,若同時使用防曬劑,先塗防曬再塗驅蟲劑。

基孔肯雅熱的醫療方法
目前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醫療重點在於緩解症狀:
- 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降低發燒。
- 止痛藥:緩解關節痛和肌肉痛。
- 補充液體:確保充足水分攝入,防止脫水。
大多數患者在適當休息和支持性治療下可完全康復。嚴重病例需住院觀察,特別是高風險群體。
基孔肯雅熱雖未在香港引發大規模疫情,但鄰近廣東省的疫情及香港適合蚊蟲滋生的氣候條件,使其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威脅。大家可以採取積極預防措施,如穿著適當衣物、使用驅蟲劑、清除積水等,特別是計劃前往疫區的旅行者需格外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