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專欄】如何迫自己上山

- 31 Jul 2017
行山是腳吃的納豆。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有益,但真要來的時候,又總是提不起勁。
可能有納豆愛好者要提出異議啦,但我的意思你大概也能理解吧。

過去聽人家說去行山,總覺得是老人家玩意,心想我早已玩著各種極限運動了好不好,幹嗎還要投入這老頭玩意?難道再來就得去打草地滾球麼?
我一直帶著這般偏見,直到有次讀了卓韻芝的散文集《宿墨傷筆》,裡面提到她行山的經驗,從中也讓我看到了趣味(在此就不複述了,免得好像老是以別人的內容來為自己騙稿費。有興趣的朋友就自己找來看吧)。
問題是該從哪裡入手呢?當我提出要行山後,才發現原來身邊有不少人也感興趣,甚至說不如馬上組團到富士山頂看日出。雖然我骨髓中有著未學行先學走的基因,但這也未免太急進了,我認為還是循序漸進,先由本土初級入門開始較好。

問了卓韻芝和其他山友的意見,大家都說首次行山不應選太困難的路徑,免得嚇怕自己,於是他們推薦了由鰂魚涌柏架山道往大潭水塘那段路。
我的計劃本來是一直走到赤柱。因為既然必須有一個終點站,那麼就應該是個可以好好吃一頓來犒賞自己的地方,所以赤柱附近的餐廳會是個不錯的終點。可是我司機阿樂告訴我,因為從水塘下赤柱,有部分路段沒設置行人路,所以人得走在馬路上,加上路面比一般馬路狹窄,而且彎多,所以應較危險。他提議以那個巴士站作終點,然後乘他的車到赤柱。
自策劃這個活動後,我發現原來行山需要有很大勇氣才能啟動(好吧,只是就我這種一直在想,很久也無法起動的人而言。對其他人來說,可能隨便穿個鞋就出發了)。於是我在想,怎麼才能讓自己和太太完成這次行山呢?

最後還是回到我做所有運動的誘因原點上。其實我發現自己的嗜好並非運動,而是購物,運動只是達至這終極嗜好的一個媒介,讓行山變成另一次購物體驗。因此我和太太專程去了東京澀谷的Montbell,那是一間樓高四五層,專賣行山用品的店。一進去就看到一道貫穿三層樓高的巨型攀石牆,這不禁讓人對行山肅然起敬(雖然不知道其因果關係是甚麼)。店員也非常專業,對各項產品都會詳細講解。
在此行前,我也做了些資料搜集,知道要有專門的行山鞋,才方便持續上坡下坡,一般球鞋並不適合,而且最好是買比你平日穿的鞋大半個碼。當然,這是指很專業的行山,要是一直走柏油路,或是像我們這條初級路徑,其實穿普通球鞋也沒多少差別。但為了拍照時不會顯得太像門外漢,因此我還是堅持買下一雙最專業的行山鞋(而為了不讓太太阻止我的購物,我也迫她買上同款行山鞋),然後就是手杖、水壺、雨衣、背囊、帽子等一大堆專業裝備。
其實這並非只為了滿足我的購物慾,而是想透過買下這一大堆裝備後,我可以用此間接方式去強迫自己進行這項活動,不然就無法拍照放到社交媒體去炫耀。這是一個誘因,但坦白說並不足夠。因為我可以在家穿上裝備,然後自拍幾張放上Facebook,也能滿足到我的虛榮心。因此為了阻止自己臨陣退縮或中途放棄,我決定沿用平日騎單車和游泳的方法,就是脅持人質。

首先我把身邊所有對行山有興趣的朋友都誘惑起來,讓他們看我的裝備,也鼓勵他們去買,然後一起策劃一次行山活動;那些仍猶豫不決的,就向他們推銷路線非常容易行;興趣不大但又饞嘴的,就跟他們說赤柱午餐有多好吃;要是不愛吃又怕辛苦的,就吹噓沿途會拍到很多很漂亮的風景照(其實到底風景如何我根本不知道),可放相到社交網站呃like。
今時今日,有誰不愛like?
於是這趟行山就有近十個人被我拉動起來,一大早在鰂魚涌的Pacific Coffee集合。這麼勞師動眾,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自己和太太別中途放棄。因為即使你有放棄的打算,那一刻另外九個人還會繼續行,你要辜負這九個人嗎?到你決定繼續行下去時,要是其他人又軟弱起來,也同樣會被群眾壓力所牽制。這個互相牽制的模式,最終讓我們走畢全程。

我發現這段路確實是個非常好的入門,加上當日天氣不太熱,花了兩個多小時就走完了,沿途也聊上各種八卦。雖然不見得路途上所消耗的卡路里,能完全對沖後來在赤柱吃的那頓飯,但作為長期坐在辦公桌前的創作人來說,我認為偶爾出外運動一下是好事,尤其對同行的音樂人金培達來說,我相信那兩個多小時的運動量,已超過了他這年的運動總和。
經此一役,我也下定決心要繼續進行遠足,就先以征服香港的行山徑為目標,繼而再嘗試遠征外地。
才行了一小段,就已經想到如此遙遠,這很配合我的行事風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