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Jack Forest
  • 02 Sep 2025

從前的籃球是個非常「階級」的運動,場上的位置就如公司的職銜,球員像辦公室職員一樣打卡上班。中鋒就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屹立不倒。大前鋒則是負責苦力的建築工人。控球後衛處理球權的文書工作,為隊友鋪橋搭路。翻開九十年代的球員名單,你可以準確地知道每個球員的所屬位置。但在2025年的今天,這些舊有的職位描述已經像博物館文件,雖然數據表上可能仍會寫上「G」(後衛)或「F」(前鋒),但這些標籤的意義比起Fax機還要過時。聯盟已不再講究位置,更着重可能性。而最出色的球員,也跟足現時年輕人的職場潮流,早變成了slasher,不單止是界線模糊,甚至是在重塑整個球場。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現代爵士樂的即興演出

昔日的「前鋒」一詞,已無法描述「字母哥」艾迪杜高普(Giannis Antetokounmpo)的球技。他能在一輪攻勢中,像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般在禁區內強攻,下一秒又像傑特(Jason Kidd)般傳出精準的擊地傳球。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與此同時,祖傑(Nikola Jokić)以其晨運阿伯般的步態,在高位運轉整個進攻體系,打破了籃球的幾何學。他的大腦比雙腳更快,傳球速度更是驚人。而基捷斯亞歷山大(Shai Gilgeous-Alexander)則是排舞師與殺手的結合,將雷霆打造成一套充滿即興與節奏的現代爵士樂。這些球員並非在打「位置籃球」,他們是在用身體,重新演繹一首首經典爵士樂章。他們讓我們意識到,球場再不是由兵、車、馬、炮組成的棋盤,而是個開放舞台,靜待即興表演者。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萬能Key」的養成教育

這場籃球革命在年紀輕的球員身上最為顯著,雲班耶馬(Victor Wembanyama)已是活生生的神話。這名七呎四吋的怪物,其精華片段看起來就像是AI動畫,而不是真正的體育比賽。他運球時充滿後衛的自信,轉身動作如舞者般優雅,可以毫不猶豫地投射三分球,然後又輕鬆地在籃框下封阻對手。看他打球,就像被cyber hack了的機器,可以隨時轉換性能,若無其事地改寫物理規則。在這個時代,「無位置」不僅限於進攻,更代表能同時掌控場上每一吋地板,兼顧攻防兩端,無處不在。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打破陳舊規則的訓練

孕育這股新潮流的渠道,看起來更加特別。以十八歲的神童法拉格(Cooper Flagg)為例,他甚至還未上演處子戰,已被看好足以定義為「全能」的球員。他身高六呎九吋,能從任何角度得分,防守任何對手,並像控球後衛一樣創造機會。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緊隨其後的還有夏柏(Dylan Harper)和卡特拜恩(Carter Bryant),他們都是在一個不再只教七呎長人籃板和卡位擋人的青訓體系下成長。相反地,他們練習變向運球、後撤步和擋拆後的判讀。他們並非在學習如何融入框架,而是在學習如何打破它。那些舊有的籃球定律,比如你很高,就不要在三分線外運球;如果你是禁區球員,就不要投三分,通通早被粉碎。年輕球星們被訓練成不設限的混合體,是專為一個要求「無時無刻、無所不能」的聯盟而設計的物種。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戰術板被丟棄的「生態系統」

教練們也隨之調整,放棄傳統藍圖,轉而擁抱這種「可控的混亂」。聖約翰大學的Rick Pitino想以「無控球後衛進攻」(point-less offense)來挑戰NCAA,其實這早已在NBA實現多年了。丹佛金塊沒有傳統的控球後衛,他們有祖傑。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雷霆沒有單一的進攻發動者,而是擁有三至四個這功能的球員。波士頓塞爾特人則部署了一套幾乎所有球員都能投射、換防和創造機會的陣容。我們所看到的,不再是既定戰術,而是「生態系統」,籃球會即時找到最有優勢的一雙手。防守也與此相呼應,每位球員都被要求能換防任何對手,防守空間而非特定球員。NBA已成為一個由不停移動的齒輪組成的聯盟。如今,想要隱藏防守弱點或依賴單一進攻核心,感覺就像VHS錄影帶時代的古董。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對「舊時代」的懷舊情結

當然,阻力依然存在。那些對往日清晰界線抱持懷舊情結的球迷,為失落的經典人物原型感到哀悼:那種如四分衛般靈敏的控球後衛、那種背對籃框的巨無霸、以及那些僵化但令人安心的角色。艾比迪(Joel Embiid)還可以贏得最有價值球員,正提醒我們,一個具統治力的中鋒依然充滿魅力。而祖傑雖是革命性球員,但評論員仍嘗試用熟悉的語言,將他標註為「中鋒」。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有人認為,當每個人都無所不能時,專業化的美感便會消失。當大前鋒不再是「苦工」,得分後衛不再是「終結者」,籃球或許會失去一些舊有的浪漫情懷。但當你看到文班亞馬在三十呎外投出後撤步,或「字母哥」像單騎衝鋒般發動快攻,懷舊就如一張泛黃的濾鏡,用在IG上或許不錯,但在現實生活中毫不重要。

巨星爭住做Slasher!NBA唔好問人打咩位

無界限的籃球藝術覺醒

「無位置」的超級巨星不再是例外,而是預設選項。2025年的NBA,充斥着混合體、嵌合體,那些拒絕被位置定義的籃球員。我們所看到的,是這項運動最純粹、最混亂、最有生命力的形態:不再是位置,而是球員;不再是角色,而是技術百科。下一個十年,將不屬於最高的、最快的或最專精的球員,而是屬於那些能夠無邊無際、無所不能的Slasher。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Esquire Picks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資訊及禮遇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