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賓拒絕接受「二哥」稱號|Scottie Pippen是被矮化的真英雄

- 23 Sep 2025
當你耗盡努力由低處逐步攀爬到最高殿堂,甚至把最大的榮譽都贏到了,卻始終被世界認定,你永遠只能是個二流人物,你會有甚麼感覺? 柏賓(Scottie Pippen)在香港球壇外號叫做「二哥」,他有著足以競逐聯盟MVP的能力,但終其一生,都只能活在籃球之神的陰影下,這就是他的故事。

公牛皇朝的重要元素
我長大的那年代裡,一百個打籃球的人,可能有九十個是米高佐敦的粉絲。那時候有些人會說,沒有柏賓在旁協助,公牛也未必可以建立皇朝,然而當問多句柏賓為甚麼不可或缺時,又有幾多人說得出重點?柏賓自己也知道,他始終不是那位明星,他對佐敦曾經有過愛是無庸質疑,但他對於自己被輕視的憤怒也是不可掩飾的。

從默默無聞到脫胎換骨
柏賓於1965年在阿肯色州出生,是家中十二個孩子中最年幼的,小時候父親因中風導致全身癱瘓,家庭經濟條件一直非常惡劣。進入阿肯色中央大學時,喜歡籃球的他卻連球員資格都沒有,身高六呎一吋兼且瘦骨嶙峋,毫不起眼的他只能以自願擔當球隊經理的身份參與。然而,命運似乎突然改變了主意,柏賓在短短幾個月內長高了半呎,一下子變成了六呎八吋高。這讓柏賓變成一個同時擁有後衛運球技術,與及前鋒身形的罕見人材。這次蛻變也讓他從籍籍無名躍升至NBA球探的關注名單,並在1987年被西雅圖超音速隊以第五名選中,隨後馬上被交易到芝加哥公牛隊。

火與氧氣的偉大拍檔
1987年的芝加哥已經是佐敦的地盤,佐敦作為聯盟中最耀眼的得分手,雖說個人魅力四射,但他卻還沒有找到將天賦轉化為總冠軍的方法。柏賓悄然抵達,沒有任何大肆宣傳,但他的影響立竿見影。他成為佐敦的平衡點,一個能在總決賽中防守魔術手莊遜(Magic Johnson)、在佐敦被嚴密盯防時發動進攻,並能夠完美勝任場上每個位置的球員。佐敦愈加成熟當然是重大因素,但柏賓的加入,讓公牛由周旋於勝率不足一半的困局當中,第一季便已突破超過六成勝績。

有人說如果佐敦是火焰,那麼柏賓就是氧氣。他們倆不僅僅是贏波,更創造了稱霸的標準,在八年內拿下六個總冠軍,將公牛隊打造成一代王朝,並讓籃球變成全球性的盛事。

成為領袖的實力
直到公牛達成第一次三連冠,柏賓一直默默在背後支持著大哥,但要去到1993年佐敦第一次退休,大家才真正認識到了柏賓。在競技層面上,他作為公牛的領袖,貢獻的各項數據始終非常可靠,甚至帶領著沒有佐敦的公牛帶下常規賽55勝,比得上佐敦在陣之餘,亦在該年的最有價值球員(MVP)投票中排名第三。

但他的出色,卻反過來對他造成了深刻的傷害。在顯示出球場上統御力的同時,柏賓卻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由於出身貧窮,柏賓為了給家人帶來保障,而在職業生涯早期簽下的一份長期合約而令致薪水偏低。當周圍球員的薪水瘋狂上漲時,他仍被一份遠低於他價值的合約鎖死,儘管獎盃堆積如山,這個事實仍然令他忿忿不平。他的挫折感多次在公開場合爆發,例如曾痛斥管理層、拖延應做的手術。而最緊張的一刻,還數1994年季後賽中,當最後一擊的機會給了古高(Toni Kukoč)而不是他時,他甚至拒絕上場比賽。這些對一個球員來說無疑都算得上是污點,但也是他在對抗歷史為自己寫下的角色時掙扎的縮影。

難以被抹去的真我
1998年王朝解散後,柏賓開始了老將的職業旅程,走過侯斯頓、波特蘭,然後又回到芝加哥,於2004年退役後,也順利進入了名人堂。然而他一直耿耿於懷的是,到最後他的成就都只被描述為因接近那偉大的存在,而非他本身就是偉大。

後來非常受歡迎的紀錄片《最後一舞》(The Last Dance)推出,在重新鞏固公牛隊神話之餘,也惹來了柏賓的反擊。他對那段再次將他塑造成配角的敘事感到不滿,因為那段歷史忽略了他的傷患、犧牲和對球隊的貢獻。

他甚至不留情面地批評過佐敦「自私」,認為他影響到下一代球員變得不懂團體合作,只傾心於英雄主義。他的怨恨明顯而且毫不掩飾,並對於讓自己的故事被壓扁成別人的附屬品不願認命。

不知道作為讀者的大家對柏賓有何觀感,但單論他面對社會一面倒支持的巨人毫不畏縮這一點,我是絕對敬佩的。而且他就競技層面上的觀點,也非常值得深究。當然,NBA講到底還不過是個娛樂產業,有些規則我們早就理解,然而像柏賓這種深具實力,又擁有無窮勇氣的戰士,我認為絕對值得「英雄」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