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的演員︱Aamir Khan

- 26 May 2017
好多人以為,演員不過只是一種以娛樂大眾作職業的人。然而知名度就等同於影響力,你可以掌握這種力量用於一己的名利, 也可以藉此讓社會變得更好。平衡到娛樂與社會責任,每部電影都讓你笑中有淚,甚至感染到身邊人繼而影響社會改變,他的天才橫溢與他的悲天憫人同樣令人深深嘆服。

《Mangal Pandey: The Rising(2005)》
孔劉服完兵役後沒有急於慣例式的參演一些輕易可以討好觀眾的通俗戲劇,卻四出奔走地籌措拍攝《無聲吶喊》為民請命,憑著他的個人名氣帶動下,電影票房大捷之餘,亦引發了大眾對電影當中的社會問題關注,最終促成了韓國政府通過「熔爐法(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孔劉的就是以個人力量改變社會的絕佳例子,但如果你是因此而尊崇孔劉,我得向你介紹另外一人,因為他不是以一部電影去改變社會,而是不斷用每部製作或是演出的機會,去揭露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去宣揚各個至善至美的觀念。
這個人名字叫做Aamir Khan,我們不少人也會更親切地叫他「印度劉華」。

《Dangal (2016)》
Aamir Khan最近在中國非常「火紅」,他的電影《Dangal (2016)》在國內上映並創造了極佳的票房成績,然而他受到追捧的原因,是這位演員的良心喚起了國內觀眾的注意。越是珍罕的事物越得人珍惜,Aamir Khan對社會的關心大於對自己名利的執著,這放諸全世界本來已經是絕無僅有,在一個只講利益不講道理原則與人性的社會,就更是耀眼得讓人不敢直視。
Aamir的祖國也都一樣。印度於兒童、教育、貧窮、女性、種性階級等各方面的問題千瘡百孔,但政府卻總是視而不見。而Aamir就選擇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為各種被壓逼的人發聲。

《Yaadon Ki Baaraat(1973)》
說回Aamir的過去,原來生於電影世家的他叔叔本身就是位有名的導演,Aamir Khan在8歲時就首度參演了他導演的《Yaadon Ki Baaraat(1973)》。這部電影打開了他所愛的銀色大門,到他18歲的時候,已經同時在電影裡擔任演員及副導演的位置。在隨後的日子裡,他在電影中不斷周遊於各個台前幕後的崗位,既有導演、監製、編劇、演員的身份,甚至多次作為電影歌曲的主唱者,可說是個多才多藝的全面電影人。

《Mangal Pandey: The Rising(2005)》
Bollywood的製作制度沒有荷李活式的完善,而是更像香港影圈有點相似的變化靈活,一位演員同時接拍幾部電影輕鬆平常,像黑仔姜皓文兩年拍26部作品也不是沒有可能。Aamir Khan年輕時參與的電影數目還算多,到他名氣稍大時卻再沒有跟隨這風氣,他甚至為了拍攝民族戰爭大片《Mangal Pandey: The Rising(2005)》而花了足足四年的時間去準備 ,單單為了造型而留長髮及鬍子就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而這只是他多次為電影而刻苦準備的其中一次。

《Dangal (2016)》
在《Dangal》中Aamir拒絕了特技化妝,而是以50歲之齡用了一年時間增重58斤,去拍攝片中55歲的角色狀態。再之後,他又再花了五個月從194斤減到144斤,以拍攝年輕的戲份。他的身體脂肪比例經歷了37%減到9.6%的過程,比我們的張家輝更誇張。以上例子,要講的無非是Aamir Khan對於表演藝術的執著是多麼的崇高。
Aamir的祖國也都一樣。印度於兒童、教育、貧窮、女性、種性階級等各方面的問題千瘡百孔,但政府卻總是視而不見。而Aamir就選擇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為各種被壓逼的人發聲。

《Taare Zameen Par(2007)》
然而單單是對電影工作投入,又怎會獲得我們如此的敬佩?在Aamir的電影生涯裡,他多次以故事帶出社會訊息,像是《Taare Zameen Par(2007)》講述不同天賦不同才能的孩子應該得到支持去發展不一樣的人生;香港人比較熟悉的《3 Idiots(2009)》講述教育製度的不足與漏洞;《Peepli Live(2012)》以農民的自殺事件抨擊印度媒體和政壇的荒謬冷血;《PK(2014)》嘲諷宗教騙人的技倆;最新的《Dangal》講述女性在印度社會被壓制等等。Aamir Khan既有心於為各個弱勢群體發聲,更有能力以電影訴說這些課題又平衡得到其娛樂性,並因此最大程度地擴大了當中訴求的力度,所以說他不單有心,而且更是當中的高手、天才。

《3 Idiots(2009)》
在不同的訪問裡頭,他多次重申不在乎票房數字,也不關心個人獎項,多次拒絕出席各種典禮和儀式證明他不是說說而已,他甚至多次親身走上街頭參與各個社會運動,令人難以置信。但他就是這麼一個人。

《Satyamev Jayate》
2012年,Aamir更主持了電視節目《Satyamev Jayate》,用上現場主持及記者實地報導方式,將包括非法墮胎、兒童性侵、嫁妝、殺蟲劑濫用、水源污染及緊缺,以至大家敢怒不敢言的種姓制度等「敏感問題」放到最易被接觸到的媒體上面。他在CNN訪問中就說到這些問題:「人們總是自欺欺人地當它並不存在。很多印度人都希望國家變得更好,但卻通常缺乏了解事實的途徑,我和我的團隊都相信,只要讓這些資訊公開,加上有影響力的人去帶動,社會自然就有了改變的可能。」
就像文章開首講過,孔劉的《無聲吶喊》促成了「熔爐法」,而Aamir的《Satyamev Jayate》,則令致印度Rajasthan邦的最高民選長官承諾儘快判決違法墮胎的案件,兒童性侵法也在印度下議院通過。

一個演員的能力可以有多大,在乎他自己的願望和決心。《Time》雜誌就於2013年將Aamir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並以「印度的良心」來稱呼他。我個人認為,迄今認識過的電影工作者中,並沒有一個人比他更值我敬重,我真心希望身邊能夠跑出一位能像他一樣有影響力的好人,又或者某一位演藝工作者,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然後在往後的工作中,花一點氣力去做一些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作品,那麼我們就再幸福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