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大館當代美術館群展|以蛇神話及女性角度出發 探索人類生態關係的未來

- 20 Dec 2023
道盡人蛇曲折愛情的唐朝傳說《白蛇傳》家喻戶曉,蛇精姐妹中的妹妹青蛇雖非主角,卻是女性力量、姊妹之情及性別流動的象徵,使她經常被當代文學及電影重新演繹。褪去異族愛情的包裝,《白蛇傳》除了蘊含女性敘事,還有人類渾然天成的神話崇拜。從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生態關係都是如此扣人心弦,更叫人從蛇的蜿蜒曲線之中看見了流經大地的河道,感受到汩汩流動的生命力。大館當代美術館群展「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以青蛇作引,從以女性和蛇為核心的各種神話和世界觀出發,探索衍生其他生態關係的可能性,想像未來的別樣景象。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態學」由凱瑟琳·韋爾和譚雪策展,由即日起至2024年4月1日,匯集來自20個國家的30多個藝術家單位,展出逾60件作品。展覽中多位藝術家持續關注特定河流的生態系統及相關神話,從不同的地域出發實踐藝術,牽引出各自存在的掙扎。他們以關懷為本,重視人與人與自然的關係,體現出是次展覽的核心概念——「生態女性主義」。

當中以哥倫比亞藝術家卡洛琳娜·卡伊塞多的作品「宇宙漁網」《大眼長蛇》最能概括表達生態系統、社群和地理之間的聯繫,並以土著的角度描繪殖民、資本主義和環境惡化帶來的影響。作品由她把南美當地社群提供的漁網改造而成,象徵了人類、河流、傳統和文化之間的關係,加上巴西的手持式擊樂器「caxixi」,並經人手染色,塑造出亞馬遜巨蛇——一種據説棲息於河床的神話生物,移動時會在森林形成水道,當人類破壞環境時,巨蛇會震怒而引發泥石流,提醒我們環境正在不斷變化,且受到人類行為和非人類世界的牽制。

而在林從欣的裝置作品《尾下之吻》則對中國歷史河流中的雌雄同體特徵展開酷兒式解讀,邀請觀眾反思閹割和性欲。進入此裝置作品前,觀眾會先穿過一個啟發自電影《青蛇》的環形門道,地上青色地毯擺放的貓雕塑源自中國鴉片館常見的瓷枕,地毯的紋樣則複製自一幅手繪圖,記錄了教會醫生柯爾特曼查看中國病人的閹割情況。這件裝置作品參考了各種性交和獸交的資料,而用來繪製閹割畫面的靛藍顔料更是自十六世紀以降在殖民貿易中的重要物品⸺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對性的焦慮,以及隨後對於東亞雌雄同體形象的抗拒。

壁畫《基因漂移:共生體⸺爬牆蛇》將蛇及植物交織在一起,這些元素在建築物的內牆緩緩蔓延,更從縫隙空間中洩漏出來。作品中看似智能且正在變異的生物質是一種「共生體」:一個開放並容納眾多勢力並存的生命系統。藝術家羅希尼·德瓦舍爾抵制對於科學單一的詮釋,質疑科學觀察在知識生產中的地位,繼而創造了一種跨越邊界和變形的蛇形混合未知生命體,正從休眠中被喚醒。

特里基·華殊的雕塑繪畫作品《遺忘時代》遊走於科學、哲學和推想之間,使用了中英文本、幾何圖案、擴增實境(AR)體驗,推想在500年後,數碼內容將佔據地球質量的一半以上,一般被認為無形的數碼空間也必須依賴龐大且耗能的硬件設施存在。作品的理念透過在AR中變成動態的幾何圖形呈現⸺巨型的雲端儲存讓大氣質量增加,數據過載甚至壓過地球本身的質量,引致它脫離太空軌道。同時作品亦推想出一種人類的理想新狀態——數據的超負荷令人類與世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對其他生命存在變得敏感,最終自發湧現出一種相互接納的同理心。

聯合策展人凱瑟琳·韋爾認為,展覽通過藝術家的視野重新闡發了以女性為導向的敘事,這些敘事從今天的香港出發,去思考生態關係,以及現代化和帝國主義對生態的破壞,重新肯定關懷他人和彼此連結的價值,使人類不再處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