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League愈趨規模化,男人卻懷念街場跟隊的自由空間

- 4 Jun 2019
不知從何時開始,街場好多時都被租了用作踢league之用。踢league 的確方便,不用自己book 場,不用約對手,也保證踢足一小時,極受繁忙又熱愛足球的香港人歡迎。然而規模化的同時,一些民間傳下來而行之有效的跟隊秩序,一些街場文化衍生出來的即興與驚喜,以及一個讓人自由發揮的空間也漸漸消失。各位男士又有否懷念昔日街場的自由氣息?

我在街場學會自主地解決問題
成日都話現在的小朋友不獨立,我卻認為現在少了很多平台讓年輕一代自主地解決問題,例如要學會在街場跟隊。一班十三四歲的初中學生,闖入球場看到一班三十四歲的阿叔在比賽,旁邊還有兩批擔住口煙的青年人,你想踢波,沒有報名櫃台,只能在球場邊大嗌「跟隊」。然後你不會知道你是否已成功跟隊,間中有些好人會告訴你們是第幾隊,排在哪隊之後。
入波了,當你以為可以落場的時候,可能又會有一隊衝出來與你爭踢。在大家都沒有攞籌的情況下,你只能與對方協商,又或找剛才那位好人阿叔證明自己先來,過程中總會學到不少做人處事的技巧,最重要是學會自主地解決問題。

沒有球證也能有秩序
現在踢league 會有兩個球證,一部攝錄機影住,你無品故意踢人,第二日就會在youtube 見到自己。在沒有球證的街場比賽,人的自律和自覺就更加重要。五五波爭奪後有人倒地,繼續進攻還是暫停比賽全由你決定;禁區內犯規與否沒有球證作判決,拗完一輪後其中一方都會把皮球踢回自己後場重新開始,問題就解決了,絕對不會有人插水博十二碼的情況。
街場會有人擔住支煙踢波,會有人恰細路,也會有人輸波唔順氣打人,但絕大部份的賽事均會在秩序的情況下完成。有人總認為有規有矩有監察的情況下踢波更有保障,但我有時也會懷念街場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

街場文化令足球更多變化
現在踢league,報好名交好錢,每次出場排好陣,填好出場名單,所有事情都井井有條,但卻少了不少驚喜和即興。踢league 時你不會開波前才猜龍門,也不會一球換龍。街場唔夠人可以叫場邊的街坊戥腳,踢league 時當然都可以揾替身,但也很少在場邊臨時拉伕。 還記得細個在維園踢波,有一位無時無刻都拿著支啤酒的阿叔經常在球場打躉,而明明夠人都要我們加多個位置給他過下波癮。當年會覺得遇見他就麻煩,但今日又會覺得這種即興和有機是難能可貴的。

踢League 愈趨規模化的同時,也改變了比賽的模式。雖然大部份踢league 的球隊都是業餘性質,志在做下運動出身汗,但當涉及到計分的時候,總難免會看重比賽的勝負。於是一些細膩的腳法,龍門由禁區推到半場,七上七落的全能足球都在街場上絕跡。

雖然筆者都踢左好多年league,也受惠於規模化下的方便,不用自己book 場,不用跟隊保證踢足一小時,還有兩個球證保護我。不過我仍然享受街場的自由空間,而且街場應是屬於每一個熱愛足球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