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2025」登場!舉辦日期、交通、購票及行程安排、跳島資訊

- 24 Jun 2025
如果你今年準備去「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2025」,呢篇文啱曬你!這個被視為日本最大型的藝術三年展,橫跨縣內東西十一個小島及瀨戶大橋香川及岡山兩縣沿岸地區,成為展示生活與藝術的舞台,為來訪者帶來特別的旅遊體驗。

「生活仿造藝術遠大於藝術仿造生活。」這是愛爾蘭小說家王爾德名句。始於2010年日本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正是由生活仿造藝術的體現,讓藝術小島生活中實踐。這個被視為日本最大型的藝術三年展,2025將迎來第六屆,以香川縣為中心,成為展示生活與藝術的舞台,為來訪者帶來特別的旅遊體驗。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2025展期氛圍三個部分,4月18日至5月25日為春天展期、8月1日至8月31日為夏天展期,及10月3日至11月9日為秋天展期。
要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得從20世紀初日本經濟起飛說起。當時日本重工業極速發展,造船、煉銅鍊鋼等土木大興,瀨戶內海的小島成了重工業重地,犬島及直島有煉銅廠,豊島則為傾倒工業廢料場等,昔日的寧靜自然的小漁村,頓變成重污染之地。即使工場後來在時而勢易下停運,小島的生命力卻殆耗;年輕島民離開搬到大城市,剩下來只有日漸老化的村落。
1985年,福武書店創辦人福武哲彥到直島旅行,慨嘆息這個寧靜美麗的小島暮氣沉沉,心想,若有一天能將這裡變成能讓孩子休憩的地方是多美好的事!他將想法告訴其好友—當時直島町町長三宅親連,兩人想法原來不謀即合。福武遂在直島買了一幅地皮進行活化,然而,壯志未籌,福武哲彥卻因病於翌年去世,其兒子福武總一郎深知父親遺願,決定接手,繼續與三宅合作,於1989至1998年間,先開設國際露營場地,及後請來安藤忠雄設計Benesse House,並陸續邀來草間彌生、大竹伸朗等藝家創作恆常的戶外藝術裝置,將島上一些荒廢的古民家保留展開「家Project」、建造地中美術館,再伸延至犬島活化犬島精鍊所等,這些一點一滴之凝聚,就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初心。

直島/豊島:不能錯過直島恆常作品
直島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入門小島,亦為藝術祭主打舞台。島上有不少早於2010年首屆藝術祭開展前已出現的常設展品,部分更在戶外,即使不是藝術祭展期,全年均可免費欣賞。我更建議把這些展館留在藝術祭外的日子遊走,避開藝術祭人潮之餘,遊覽得更輕鬆。

直島距離高松只約40分鐘船程,坐渡輪遊覽非常方便。全島面積只有8平方公里,周長約28公里,人口才約2,900人。島上分別有宮浦及本村有兩個碼頭,前者一到埗使可看到草間彌生的紅色《南瓜》及藤本壯介的《直島展示館》。

後者則可看見由妹島和世及西澤立衛設計的《本村港候船碼頭》,三件作品均非常搶眼,本村內的更有實際用途,除了是泊單車的場所,更設有公用洗手間。

到直島,必遊的是地中美術館。安藤忠雄用上最愛的清水混凝土,精妙地把光與影化成超現實感的奇異空間,欣賞建築本身已值回票價。館內長期展示三幅莫內《睡蓮》系列,以及James Turrell作品,後者的《Open Field》更令我驚動,在昏暗的空間感受個由光影製造出猶如穿越空間的奇幻感覺。參觀時我更曾聽到旁邊的外國遊客說:「我好像有到了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感覺」。

在本村,其中一間古民家中設有Ando Museum,在細小的民家中感受安藤建築的魅力。

Benesse House美術館戶外裝置都是直島上著名遊點,包括草間彌生黃色《南瓜》及大竹伸朗的《船尾》等。別以為藝術只能觀賞,美術館內亦設有酒店住宿,藝術祭期間更一房難求。

大竹伸朗更在宮浦港活化了一座收費公眾浴場《我愛錢湯》,能一邊浸溫泉一邊看藝術,天花板一座來自日本性愛博物館的大象模型,只有進去泡浴才能看得到。至於安藤忠雄全新設計的直島新美術館,預定將於2025年春天開幕,確實日子雖未公佈,卻成為今屆藝術祭一個令人關注的新聞。

直島:發放強大能量場的李禹煥美術館
很多人遊覽直島,都因為時間不足放棄地點較偏僻的李禹煥美術館,貌以平凡卻能量場滿滿的滄海遺珠絕對值得花時間遊走。
韓國藝術家李禹煥被譽為極簡主義「物派」的代表人物,擅長利用單一物料如木頭、石頭、鐵板等創造作品,將簡單美學推至另一層次。2010年,由安藤忠雄設計的李禹煥美術館進駐在直島南部山谷裡,展出了李禹煥從70年代至今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個人一直偏愛李禹煥作品,純粹利用貌似簡單的創作發掘人與空間和宇宙的微妙關係,不同人或能感受到作品中不同的能量。我由草地走進館內,最初只覺得安藤忠雄與李禹煥之間的調和,直至走進放著以石頭主角的最大展廳,當職員示意我靠近展品,各人都有不同磁場感應。或許,就如李禹煥闡釋其作品是「將玻璃、石頭和自己擺在同等位置上,試圖建立一種交流。」

豊島:難以言喻的獨有體驗
2010年7月首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幕,直島毗鄰的豊島成為另一個主要藝術會場。最初進駐的展品亦令我印象深印。豊島設有家浦及唐櫃兩個主要碼碩,進駐在唐櫃地區的其中一件作品,是已故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Liberté Boltanski的《心跳檔案室》,屬於恆常作品。早在2008年,他展開一項收集人類心跳聲的藝術計劃,作為人們活着的證明。在豊島一座面向大海的簡單木建築,走進黑沉沉的小房間,會聽到陌生人的心跳聲。若果願意的話,任何人都可錄下心跳檔案,展示於他人前。可能對醫生來說,聽心跳習以為常;但作為一般人,當下聽著這些放大了聲音,是活活的震撼。

同年10月,唐櫃小山丘上恆常開放的豊島美術館開幕。雖然位置隔涉,山長水遠亦換來有趣難忘的體驗。美術館建築由內藤禮與西澤立衛共同設計,需要預約才能參觀。別期待走進去會看見所謂的「實際展品」,整座建築中是一個箜洞的空間,建築結構中沒有一根柱樑,天花板開有兩個大型天窗。隨便找個位置,隨意坐或站或躺,人與建築就成為不可分割的展品。細心留意,天花板繫著幼繩,她擺動乍露了風的消息。地板順著山丘不平坦的斜度而建,髹上一層防水漆,早上結的露水或在地上流動。人在館內,你會看到光和風、雲或雨、聽到鳥聲和風聲,尤如置身在一個人和天地接通的有機空間。在藝術祭期間預約很快爆滿,建議平日參觀,感受會更深。

離出美術館,你或會念念不忘置身館內的奇妙感覺。旁邊有一座小咖啡店,特意倣效美術館開了一個迷你天窗,在這裡品嘗以瀨戶內海食材製作的輕食,亦是體驗藝術的一環。

犬島:廢棄遺址中異空間
屬於岡山縣的犬島同樣在首屆藝術祭中豋場,當時除了展開「家Project」之外,前犬島精煉所亦是活化重點。這座建於1909年、全盛時僱用了二千人、今為工業化遺產的煉銅廠,在1919年已停止運作、1925年完全棄止。福武總一郎在開展直島活化之同時,決定把這裡納入計劃之中,邀請了藝術家柳幸典與建築師三分一博志合力,活用當地自然能源和採用犬島採掘的石材和熔渣磚等,將舊煉銅廠在遺址中重生,成為犬島精煉所美術館。

走進這百年歷史的精煉廠遺址是一個異空間體驗,為了保持神秘感和驚喜,具體過程不在此劇透。唯一可說的是在過程中能看到藝術家向日本文學家三島由紀夫致敬的部分。犬島的恆常作品都很集中,花半天足以遊走。由豊島家浦港坐船前來,船程約25分鐘,或於岡山寶傳可坐船前來,唯出遊前宜先查詢船期。

跳島同遊男木島、女木島
恆常美術館展品以外,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期間,最熱鬧好玩而又方便跳島遊覽的是男木島和女木島。在高松碼頭買一張船票就可以一併同遊。女木島距離高松只有20分鐘船程,女木島與男木島之間亦只需20分鐘。兩個島的面積很細,前者只約2.6平方公里,後者更只約1.3平方公里。兩個小島曾因為人口老化而變得荒涼,又因藝術祭成功活化,變成帶有玩味的小島,島上多個展覽埸均由古民家、鄉村學校,甚至天然洞窟化身而成。

當船抵達男木島,人們就直接走進西班牙視覺藝術家Jaume Plensa《男木島之魂》這座碼頭大樓作品中。男木島村落依山而建,只需十分鐘路程,沿路會看見日本藝術家真壁陸二為舊民家鬆上的彩色,古民居展場亦在藝術祭期間換上不同作品。在島上除了看藝術,還可要享受小島的好風景。沿海邊前往山口啟介的《步行方舟》路上,常會遇上很多貓,即使半天可以遊畢的小島,很多人常因為逗貓而留上一整天。

女木島玩味更多,如碼頭上木村崇人的《海鷗停車場》、大洞窟內有當地學生集體製作的《鬼瓦洞窟》、利用學校做場地,由大竹伸朗操刀的《女根》,以及曾設計金澤21世紀美術館游泳池藝術裝置巴西藝術家Leandro Erlich《不在的存在》等,是很多人最愛打卡的展品。藝術展期間,男、女木島上還有些限定展品值得一遊,建築於會期間遊覽。

適合單車慢遊的小豆島
小豆島則是藝術祭最大的小島會場,面積約153平方公里,展品分佈島上不同地區。藝術祭本身更鼓勵來訪者在一個區內以步行或單車慢遊,藉此感受小島之美,是以散落小豆島的展品實在無法一天內全部遊畢;加上除了列入藝術祭的作品外,島上還有著名景點如橄欖公園扮魔女宅急便的風車、醬油之鄉等可遊覽,最好住在島上兩三晚慢慢遊走,同時以自駕方式遊走。島上主要有土庄、坂手、池田、福田、草壁五個碼頭,可以於高松、岡山、姬路及神戶往來,大型渡輪都可以連人帶車上船,十分方便。

藝術祭與小島文化緊扣,小豆島的展品都以橄欖、梯田、農村、自然及山中傳說等為特色。令我印象深刻作品如坂手地區的《ANGER from the Bottom美井戶神社》,位置在醬油之鄉附近,由導演北野武與現代藝術家矢延憲司於2014年以醬油屋舊水井改裝而成,其靈感來自潛沉地底古井之神,化身成8米高的機械獸,裝置更會按時在口中湧水,從作品之名大概能想像作品之意思。

矢延憲司在坂手港更有同系列的《STAR ANGER》。

小豆島中山地區則是種植稻米的農鄉之地,潛藏在田野間、齊藤正人的《猪鹿垣之島》亦有故事。「猪鹿垣」是源自二百年前務農的島民為防止野豬和野鹿入侵而建的石圍牆,如今藝術家加入了超人做守護,變成有趣的風景。

草壁港周邊是橄欖園,裡面有一座由清水久和設計的《橄欖飛機頭》,面型是橄欖造型,梳了60年代飛機頭,其實是無人販賣站,村民在小櫃裡放下產品,想購買就自動放下金錢,這種互相信任的售賣模式,本來就是瀨戶內海小島常見文化。

草壁港碼頭旁由中山英之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石島之石》,既是藝術作品,更是實用又有型的公廁。

記錄傷痛歷史與重生:大島
瀨戶內海藝術祭活化小島,對黑歷史從不忌諱,重工業和污染、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常在不同作品中展現出來。大島更曾是痲瘋患者之隔離島。自1909年開始,大島成為日本國立痲瘋病療養所之一,因當年社會對痲瘋病的偏見與歧視,說是療養,實質是強制隔離,即使患者康復,大部分仍無法回到社會,只能在島上老去。

1996年島上的大島青松園終歸廢止,唯仍留下不少人包括患者和其親人無法磨滅的痛。2010年,大島成為首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其中一個展場,也是最重沉重的藝術展場。當時島上仍有一些年邁的島民,大島只容許在藝術祭期間及特殊預約下向外開放;2016年或之前上島,所有旅客更必須跟著導覽員,不能隨便走動及接觸島民,以免旅客無心之失對他們造成再次傷害。猶記得導覽員曾指,大島上在道路中央會描繪著白線,喇叭播放如雪糕車的音樂,以協助病者回到宿舍。

隨著大島日漸開放,2019年起,旅客在藝術祭期間已可自由在島上參觀,當中最主要的展館是田島征三《青空水族館》,這裡曾是患者的宿舍,以流淚的美人魚、遇難的船隻和水中多種生物等組成藝術空間;在其他已丟空的宿舍,更展示了昔日病者長期被困在島上的生活狀態,亦有來自康復患者的攝影作品。以藝術帶來反思,亦是大島成為展場的原意。大島上亦有咖啡館Café Shioru,會供應大島生產的梅子、柑橘類製作的點心和飲料。

秋季限定:西之四島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作品,有的是恆常收費的美術館、有的是終年免費的戶外裝置,亦有期間限定收費入場的展品,部分只限季度開放;而秋季更開放香川縣西面多個小島作為展台。
瀨戶內海香川縣內西面的四個小島(包括本島、高見島、伊吹島和粟島),四座小島最大的本島只有6.7平方公里,最小的伊吹島則只有1平方公里,都是非常淳樸和地道的小島。平時人煙非常稀少,藝術祭時成了當地老村民喜迎外國遊客的派對時刻,不少公公婆婆會擔當會場義工安排入場,甚至樂於講解小島故事。

印象深刻的,有高見島的廢棄古民居內中島伽耶子的《時之舊家》和《變化之家》,都是貌似簡單而令人觸動的設計;石井大五在伊吹島的《廁所之家》則是無論如何排隊都要入去觀摩使用的公廁;本島內以地道做會場,由日本藝術家古郡弘操刀的《從產房,從殯房》是關於生死的作品。粟島則是一個開心島,除展品外,島民更自發把捕漁用過的大浮波上色和繪畫、組成裝飾,成為非常搶眼而有機的互動。

小島雖細,人情味仍滿滿,村落婦女在藝術祭期間會製作飯糰熱食等販賣;島上盛產的魚乾、水果漬物等都是充滿溫度的土產。小島上還有以古宅改成的餐廳,並列入藝術祭作品中,展期內能品嘗特設菜單,嘆著一杯葡萄酒看著海,不知不覺消磨到尾班船的時間。秋季展期完結,意味著要等到三年之後才能再次體驗得到。

1「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遊走貼士:購票資訊
根據往績,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作品約由200多至300多件,平時大家幾天日本之旅絕對無法睇得完。最方便的玩法是購買三季全包「作品鑑賞護照」(正價為5,500日圓,官方APP有早鳥優惠),隨時起行都可以用得著。藝術祭期間不妨先鎖定想去的小島,每天只集中遊一個至兩個島。一些大型的美術館即使持有鑑賞護照亦需額外補差價,若時間不足,建議可留待非藝術祭期間參觀。

2「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遊走貼士:交通
最熱門的小島多數可由高松出發,春秋季不妨集中在高松落腳,或部分日子住在小豆島;秋季開放的西面小島則需要由多度津、觀音寺或須田等地出發,出遊前宜先參考官網船期表,再決定住在高松還是碼頭附近的城市。官網目前仍在更新,完整資料需待在四月開祭前才齊備。另官方設有手機APP,下載後可直接在APP上購票及查詢展品與交通資訊詳情。
此外,在島上遊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主要靠徒步(或單車),不少小島都有租借單車服務。

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遊走貼士:必備物品
遊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主要靠徒步(或單車),每日行萬步並非遙不可及,一雙舒服的鞋是必須。鄉村地方不常找到便利店和自助販賣機,出行時隨身帶備飲用水和少許小食,太陽帽、雨衣或雨傘亦記得按當日天氣隨身帶備。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官網:https://setouchi-artfest.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