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明歪理】娛樂只剩下Gimmick,本質已不再重要

Esquire HK - Ming仔
  • 15 Jul 2017

這些年來,香港人好像賺了很多錢,但同時慢慢失去了太多東西,特別近幾年,世界好像變了樣!甚至是最後的娛樂,也好像變質了嗎?而Ming仔反而想問,現今世代的香港人本身,到底還值不值得擁有更好的東西?

電影市道不復當年勇、香港樂壇競爭大不如前、電視節目每況愈下、你最喜愛的Youtuber不再高質,這些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香港由昔日傲視同行,到今天的頹垣敗瓦,地位漸漸被東南亞其他地區超越甚至取代;彷彿從前所有曾經建立的好東西統統都守不住了,實在叫人頓足輕嘆! 市場壟斷、青黃不接、諸般因素已被討論過無限次,我便不湊熱鬧了;畢竟一張桌子四只角,我試圖從另一角度,去探究一個根本的問題:「現今世代的香港人本身,到底還值不值得擁有更好的東西? 」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香港人的審美標準突然變得畸形了,我們好像不再懂得珍惜好東西的本質,反而把目光錯置於其他不相干的因素上來定褒貶 。

以政治立場來衡量某導演的製作質素、以近期品行來評價某演員歷來作品、以選傑青的尺度來賞鑑歌手的唱功。這種盲目思維也不只是應用在負評上,也順延到「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層面; 因政治取態而吹捧某藝人的演技、因公關好而肯定某歌手的唱功;最令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因為對白有大量粗口而喜歡某齣電影。

類似的例子多到不能盡錄;總之,藝人工作的客觀表現不再是量度的關鍵,純粹是主觀好惡的立場帶領。一眾評審最後連自己也騙倒,早已記不清自己的評鑑準則了。

推源究始,電影拍得好,演員有實力,歌手具備唱功,難道不就是觀眾對演藝工作本質上的唯一要求嗎?以前,業內人士為了爭取觀眾認同,都一致專注做好作品;與觀眾的互動,一切都來得很單純直接。

現在授受兩方的希冀模糊了,市場亦隨之失去方向,這無疑給各種機會主義者提供了旁門左道,抄了本質以外的捷徑,取得他們原本不配得到的效益;我很難過地認為這是本末倒置,不幸的是在一個gimmick大於質素的環境裡,這確實路路暢通。

歌手賣的不再是歌曲,而是政治立場;演員賣的不再是演技,而是他的PR能力;電影不需要花太多工夫,只需掛著「本土」旗號即可,短視的商家佬心裡想:「反正香港人都係愛呢D,使乜搞咁多嘢吖;我不過是投其所好啫!」 從商業角度看來,你能說他們的做法不對嗎?

承蒙大部分人的錯愛, Gimmick當道,質量變得不再重要了;演技派但選擇腳踏實力的藝人因不能滿足觀眾的隱藏條件反而被冷待,嘩眾取寵的「人才」輩出,最終導致行業失衡。換句話說;羊群心態助長了市場變質而衰落。我依然認為觀眾眼睛是雪亮的,只是遲來了點,永遠是被蒙混過後才意識到好東西已變質。

討論至此,有人諉過於觀眾主導市場,請恕我不能苟同;因為專業人士實在有責任去撥亂反正,起碼不能推波助瀾。誠然,娛樂事業是藝術也是營商,但觀眾需要娛樂滋養也需要提升品味和循循善誘啊!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Loading...
YOU MAY LIKE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生活資訊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