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振邦專欄|為了一個目的而飛去旅遊

- 28 Aug 2023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一個原因,就去一個地方旅行。
可能只是想去看看某一個電影場景。可能只是想吃某道菜式。可能只是想到某個地方朝聖。可能只是想去學習某種舞蹈。

我人生第一次不跟團自己去旅行,就是到台灣看大選。最後除了觀選,我也真是差不多甚麼也沒做﹙好了,我承認我有去北投浸溫泉﹚。
有人會覺得奇怪:一個地方這麼大,這麼多東西可以做、可以看,去到只做一樣東西,豈不是太浪費?反過來,也有人會說:世界這麼大,如果某個地方只有一樣東西你想做,那為甚麼不轉到其他地方旅行?只為一個目的而飛,真的值得嗎?

用旅行來思考人生
我常常認為,旅行和人生有很多類通之處。人生,不就是一趟很長的旅程?有時很多對人生的哲學反省,也可以透過旅行這個比喻帶來更多有趣的思考。
例如,有人會問,死亡對人生有沒有正面意義?我就認為,這就等同於問一趟沒有終結的旅行,會不會少了點甚麼?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如果我旅居在外,根本沒有終點,那我就不會、也不用好好計劃應怎樣使用自己餘下來的時間,最終反而浪費了很多時日,也沒有對餘下日子的整全思考。想一想,人生不也一樣?

又例如,有人會問,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是不是人生中一定達到甚麼終點,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還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從何而來?如果我們是由造物主所造,那我們的人生會不會更有意義一點?從和旅行的對比,我們會發現這些可能都不太重要。一趟旅行,起點總是我們的家,終點其實也總是我們的家。所以這個旅程的出發點和終點,其實對旅行的價值也沒多大影響。重要的可能是這趟旅程的過程中,有多少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發生,我們在此當中又有甚麼感受、體驗,這些可能才是旅行的意義。放諸人生之上,好像又忽然有點領悟。

用人生來思考旅行
回過頭來,用人生做比喻,我們又有沒有可以思考旅行的地方呢?之前問只為一個目的而飛,究竟值得不值得。我試試用人生來思考,好像又有點省思。
人生本來就可以用兩個模型來理解。以第一種模型來過活的人,他們人生中並沒有甚麼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是先生存下來,然後再想想有甚麼東西對他們有意義,值得他們用自己的人生去做。他們不是為了生存而生存,他們生存下來也是想要個有意義的人生,而生存只是達到有意義人生的必需條件。但他們並不是為了甚麼一定要做的事情而活,他們就是先活着,才尋找有意義的東西。

但有另一種人,卻以截然不同的態度來面對人生。對他們來說,他們不是先活着,再找有甚麼東西有意義。他們是倒過來的。他們是覺得有某些人生計劃必需完成,所以他們才活着。他們活着,就是為了完成這東西。說得誇張一點,他們好像感受到某一種呼喚,覺得自己非完成這事不可,而能否完成這件事,就決定了他人生是否有意義。
事實上,很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他們就是有着這樣的生命熱誠,所以才能成就他們人生的種種。但說到底,這樣的熱誠不一定要用來做甚麼「大事業」,就算我只是想好好照顧家人、好好學好一樣我想學好的東西,也都是一樣。關鍵是這是你的「生命計劃」,這計劃賦予你生命的意義。

這樣自來,旅行不也一樣?我們當然可以用第一種模型的心態來去旅行,但我們也不可以用第二種模型的比態來去?這也不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意義、甚至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放回人生,我們又會不會找到一樣東西,我們覺得有意義到非完成不可、使我們人生變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