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學院032】閻王、閻羅王不是同一人?探索冥界王者們背後的意義

- 23 Aug 2023
《佛說十王經》是一部在印度佛教中廣為流傳的經典,描述了地獄中的十位王者,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閻羅王。然而,在中土冥界的文化中,我們往往將他與另一位相似的神靈混為一談,這次院長將整合這兩位王者,探索他們背後的意義和共通點。

閻王並不是閻羅王
中國古代並沒有閻王的概念,直至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冥界之王「閻摩羅王」或「閻魔王」才正式踏足中土,中文「閻王」正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詞彙,由唐朝到宋、元、明、清,閻王的概念也因循世道人心而一直在變化,那麼閻羅王是閻王的進化版本嗎?不不不。就連院長最初也被混淆,但事實上閻王與閻羅王並不相同,閻王是後來集結包括中國和古印度的東方神話演變出來的「冥王」,而閻羅王則是隨佛教進入中國,再受到道教風格洗禮而出現。受眾往往將閻羅王視為地獄的權力核心者,不過在真正的原版,閻羅王不是獨大,而只是冥界十殿的第五殿主,其他九位殿主包括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

在民間信仰中,閻王和閻羅王的形象和故事各有不同之處,也有非常接近的地方,這些差異可以因地區、宗教觀點和傳統故事而有所變化。
閻王通常被描繪為一位嚴肅而權威的冥界統治者,他坐在寶座上,包圍他的有各種冥界官員和地府神祇,他負責審判死者的善惡行為,將其送往相應的地獄或報應,他的角色通常是冥界的最高神祇之一。但在某些地區,閻王被描繪為一位仁慈和寬容的神祇,他給予死者機會悔過並獲得救贖,在一些受到道教影響的故事中,閻王甚至被描述為可以接納人們的祈禱和祭品,並對他們顯示慈悲,這些故事強調了信仰者的悔過和救贖的重要性和價值。

閻羅王作為佛教中的神祇,在民間信仰中被認為是冥界的統治者。他被描繪為一個威嚴的神祇,面容嚴肅,手持審判生死輪。他負責根據個人的善惡行為來判斷其來世的命運,將靈魂引導到適當的輪迴道路上,有一個說法,指出我們熟悉的「包青天」包拯去世以後,就擔任地獄第五殿殿主,成為了閻羅王,院長認為這都和彼此形象相似有關。

事實上十殿閻王之一泰山王,也因為和閻羅王非常相似,經常被受衆所混淆誤解,泰山王是管理山岳地獄的閻王,負責審判與山相關的罪孽。他通常被描繪為頭戴山冠,手持山脈圖譜,坐在巨石上。他主持審判那些與山嶽有關的罪犯,根據他們的罪行給予相應的懲罰。
不管閻王、閻羅王又或是泰山王,都代表著冥界的力量,一種具有掌握生死輪回的權力,並在人死後引導眾生前往適合的去處,他們都是宇宙秩序的維護者,以及平衡善惡力量的調節者。

從地獄看因果業力
儘管閻王和閻羅王在處理報應和業力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他們的核心概念,仍然是根據個人的善惡行為來判斷他們的命運。無論是在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中,這些神祇都扮演著審判者的角色,確定人們在來世中的處境,並根據他們的業力給予相應的報應。
那麼,在中國宗教神話系統上,誰是冥界地獄的真正領䄂呢?院長結合眾多資料而得出的結果,是被尊稱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五嶽正神之首,掌管幽冥地府十八層地獄的黃飛虎。
黃飛虎原為商朝的鎮國武成王,後來追隨周武王討伐商朝,因功被姜子牙封神,十殿閻王只是黃飛虎的下屬,分封的諸侯王,而地藏王菩薩則相當於國師,負責超度地獄冤魂和參與地獄的維穩工作。所以,黃飛虎才是地獄的最高領導者,而閻羅王和地藏王菩薩則居於次要位置。

是的,不管是誰掌管地獄,人們所看到的並不是那一位神靈,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自己的因果業力。在如此世道,相信大家都會像院長抱持疑問,到底做壞事是否一定會有報應?
如果相信存在一種「因果報應」的原則,即善惡行為會產生相應的結果或報應。根據這種觀點,人類做壞事可能會導致不利的後果或報應,而做好事則可能帶來積極的回報。這種報應可以在當前生活中體現,也可以在來世或輪迴中體現,但無奈地,也有其他觀點認為,人類的行為後果並不一定會立即出現,或者並非必然與其行為直接相關。這些觀點可能強調其他因素的作用,如運氣、社會環境、個人努力和機遇等。在這種觀點下,報應並不一定是必然的,並且人類的行為結果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閣下接受做壞事或邪惡的人最終將承受到「神」或某種力量的懲罰或帶來的後果,又是否能同時接受,這種懲罰可能不僅僅局限於當前的生活,而可能是在來世或輪迴中體現?

院長認為「神」的審判和懲罰,是超越人類理解和感知的,並且可能遵循一種大而深奧的宇宙秩序。根據個人的信仰、價值觀和道德觀也會對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對於「神」的存在、行為後果和道德意義,亦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每個人早晚都會遇上屬於自己的「閻羅王」或是什麼名字也好的一種唯識所現的「力」,促使我們面對自己,不管是透過悔改的影響、善行的修正或是業力的轉移,並最終踏上靈魂的進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