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類主義,為何神創造人類?人類造機械人?【神秘學院102】

- 30 Sep 2025
近期的熱門電視劇《異形:地球》(Alien: Earth) 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未來圖景:人類為了追求永生,演化出三種截然不同的形態。這引發了一個深刻的哲學叩問:當意識可以脫離肉體,當生命可以被「製造」,「人」的定義究竟為何?這個已經不衹是科幻作品的奇想,更是現實世界中一個正在萌芽、名為「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一般縮寫為 H+)的思潮所探討的核心議題。

超人類主義:從神創到人造的演化渴望
第一種是「機體強化人類」(Cybernetically enhanced humans),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生化人」(Cyborgs),他們透過機械強化肉身,突破生理極限。 第二種是「人工智慧生命體」(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beings),被稱為「合成人」(Synthetics 或 Synths),他們是完全由人類創造、模擬人類外觀與行為的純粹人造物,而最令人驚奇的,是第三種——「具有人類意識下載的合成生命體」(Synthetic beings with downloaded human consciousness),劇中稱之為「混合體」(Hybrids)。 這些混合體,是將瀕死孩童的意識上傳至合成人軀體中,讓他們以另一種形式延續生命,劇中的設定非常有意思,這些「混合體」雖然擁有超乎常人的力量與速度,心智與情感卻仍停留在孩童時期。

超人類主義是一場國際性的文化與智力運動,主張運用科學技術來增強人類的精神與體力,克服疾病、老化甚至死亡等我們長久以來視為無可避免的生命限制。 這股思潮的根源,可以追溯至人類對自身起源的古老困惑:為何神創造人類?而人類又為何孜孜不倦地創造機械人?

從古至今,幾乎所有文明的神話與宗教,都試圖解答「人類從何而來」的終極問題。西方的《聖經・創世紀》描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中國則有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這些「神創論」的故事,雖然細節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核心:人類是由更高層次的存在所創造的。

然而,當人類開始掌握科學與理性,達爾文的進化論動搖了神創的根基,將生命的起源歸於自然的演化,但這並未終結人類的追問,反而激發了新的思考:如果生命可以演化,那麼人類是否能主導自身的下一步演化?

與此同時,人類創造「似人之物」的慾望也貫穿了整個歷史。中國古代典籍《列子・湯問》記載了三千年前的工匠偃師,為周穆王打造出能歌善舞的傀儡,其精巧程度令君王驚嘆:「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這不僅僅是對技藝的讚嘆,更透露出人類模仿「造物主」的潛在渴望。從古代的自動機械,到現代的人工智慧與機械人,我們不斷嘗試創造出能夠模擬、甚至超越人類能力的「僕人」或「夥伴」。

這兩種看似無關的追求——探索起源與創造生命——在超人類主義的框架下匯流。超人類主義者認為,人類不必再被動地等待自然的演化,或寄望於神祇的恩典。
英國生物學家Julian Huxley 在 1957 年的文章中,便闡述了人類應透過社會與文化變革超越自身的概念,為「超人類主義」一詞奠定了基礎,如今,我們可以主動運用基因工程、奈米科技、人工智慧等技術,成為自身演化的設計師,邁向所謂的「後人類」(Post-human)時代。

長生不死之路:複製、上傳與意識的迷航
在超人類主義描繪的藍圖中,「長生不死」無疑是最具誘惑力的目標。那麼,人類將如何逐步實現這個古老的夢想?作為複製人,如何處理肉身的延續與倫理的困境?
自從桃莉羊誕生以來,「複製人」便從科幻走入了現實的倫理辯論場,理論上,複製技術可以為不孕夫妻或同性伴侶帶來擁有血脈傳承的希望,甚至在器官移植等醫療領域發揮巨大作用,不過反對者認為,複製人侵犯了人性的尊嚴與獨特性,將人視為可被複製的「物品」,甚至當作器官的「備用庫」,嚴重踐踏了最基本的人權。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複製」的我,還是「我」嗎?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複製技術只能複製基因,無法複製記憶與意識。 一個複製人,就像一個同卵雙胞胎,雖然擁有相同的基因藍圖,卻會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與生命經歷,發展出獨一無二的人格。
因此,複製人並非自我的簡單延續,而是一個全新的、獨立的個體。這使得透過複製追求永生的想法,在哲學層面上變得複雜而充滿爭議。

如果肉身的複製充滿倫理障礙,那麼,是否能像《異形:地球》中的「混合體」一樣,只保留最核心的「意識」?這就是「意識上傳」(Mind Uploading)或稱「數位永生」(Digital Immortality)的構想。這個理論認為,人類的心智活動,本質上是大腦中物理與電化學過程的產物。那麽,如果科技足夠先進,我們或許能將大腦中的全部資訊——記憶、情感、思維模式——掃描並上傳到數位載體中,讓意識在雲端永存。

Elon Musk旗下的 Neuralink 公司正在開發的腦機介面技術,就被視為朝這個方向邁出的初步探索,儘管目前該技術主要目標是幫助殘疾人士,但其最終願景指向了人與機器的深度融合,未來主義者預測,隨著運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意識上傳在幾十年內可能成為現實。

當然,這條路同樣荊棘滿途。首先,我們對「意識」的理解依然非常有限。意識究竟是什麼?它僅僅是大腦神經活動的副產品,還是一種獨立於物質的存在?這是哲學上懸而未決的「心物問題」(Mind-body problem),法國哲學家笛卡兒(Descartes)提出的「心物二元論」認為,心靈與身體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實體,「我思故我在」強調了思想的獨立性,但非物質的心靈如何與物質的身體互動,至今仍是難解之謎。 如果我們無法完全理解意識的本質,又如何確保「上傳」的是完整的「我」,而非一個僅僅模仿我言行的空洞程式?
即使技術上可行,一個存在於伺服器中的數位意識,還能算是「活著」嗎?它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微風的拂動嗎?它還擁有身為人的權利與尊嚴嗎?這些問題,科學或許無法給出最終答案。

在未知的宇宙面前保持謙卑
從神創人類,到人類創造機械;從追求肉身長生,到探索意識永恆。我們在這條名為「演化」的道路上,似乎正從被動的參與者,轉變為主動的設計師。超人類主義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一個人類或許能夠擺脫生物學枷鎖的時代。
然而,院長必須提醒各位院友,正如《異形:地球》所警示的,通往永生的道路,可能也通往未知的恐懼與混亂。

當我們試圖扮演「神」的角色時,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創造的重量與責任?當科技賦予我們改變自身本質的力量時,我們又該如何守住「人性」的邊界?
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但關於生命、意識與存在的終極答案,或許永遠隱藏在我們認知範圍之外的神秘之中。面對這片深邃的未知,我們最需要的,或許不是征服一切的野心,而是一份發自內心的謙卑。承認自身的局限,敬畏宇宙的浩瀚,並在每一次探索的步伐中,反覆自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將往何處去?
這或許才是我們身為「人類」這趟短暫而奇妙旅程中,永恆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