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網上的言論為何會突然變得更冷血無情?

- 25 Jun 2025
今時今日,社交媒體平台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你會發現,近來Threads不少用戶的評論,不是過份偏激,就是毫無邏輯,甚至是令人嘩然的冷血。這些用戶未必有照片,也沒有放個人生活在上面,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個平凡人,但在網上的言論,卻可以極度冷血無情,到底為甚麼?

匿名性與去抑制效應
網絡環境提供了一定的匿名性,這使得用戶在表達意見時感到較少責任感,研究顯示,匿名性是網絡霸凌的主要促因之一,因為它減少了行為後果的感知。當人們感覺自己的身份被「隱藏」在數位環境中時,他們更可能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因為缺乏直接的社會制約。這種現象被稱為「去抑制效應」(disinhibition effect),即在線上環境中,人們更容易放棄平時的社會限制和抑制,互聯網就像數位酒精,讓人對陌生人說出面對面不敢說的話,所以無論平日多不敢講的冷血說話,都可能會在網上盡情發表。

物理與情感距離
網上互動缺乏面對面的非語言線索,即是例如眼神、語調和肢體語言,在這情況上,用戶更難感受到受害者的情感反應。
因此你會看見,social media上的用戶,更容易忽略其言論的傷害性,因為缺乏直接的社會互動。物理距離會降低同理心,導致用戶更容易發表刻薄或無邏輯的評論。

冷血的背後?可能是尋求關注
在冷血的背後,可能也是有動機的,社交媒體的演算法經常優先推廣高參與度的內容,這可能強化了用戶尋求關注的動機。一些用戶通過發表爭議性或傷害性內容來吸引like、分享或關注,以獲得社交認可。當人以隱藏的方式來到線上環境,卻可以有更大的控制力和權力,例如可以刪除評論或取消好友,這可能鼓勵更具攻擊性的行為,這種行為可能反映了社會學習理論,即觀察他人進行網絡霸凌而未受到懲罰,可能會使這種行為被視為正常。

旁觀者效應
在線上環境中,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更加明顯。目擊者可能因責任擴散而選擇不干預,這進一步助長了霸凌行為。此外,社會學習理論指出,觀察他人進行網絡霸凌而未受到懲罰,可能會使這種行為被視為正常。簡單點說,就是「大家都係咁啦,點解我唔可以咁!」

無後果就無責任
來到網絡世界,尤其是匿名平台,往往缺乏立即的後果,這使得用戶更敢於發表傷害性言論。研究顯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行為不會受到直接懲罰時,他們更可能表現出攻擊性。

不要成為這一種人
告訴自己,就算有所謂的言論自由,也要明白這一種自由是以不傷害別人為大前題,不要成為冷血無情的人,你不會如此對待身邊人,就不應對待與你本來毫無仇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