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 | 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Esquire HK - Katie Ho
  • 17 Apr 2025

香港的討論區近日掀起熱話,網民圍繞新共享單車品牌Hello Ride進軍香港展開激烈討論。有人興奮表示「又有新選擇,單車款式仲幾靚!」,也有人質疑「香港共享單車市場咁惡劣,仲有公司敢入場?」這股熱潮讓人不禁好奇:HelloRide有何背景?它能否在香港這個共享單車「九死一生」的市場突圍?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Hello Ride是中國共享單車巨頭哈囉出行(Hello Bike)的國際分支品牌,隸屬上海彩虹騎行科技有限公司,總部設於上海。根據其官方網站,哈囉出行於2016年創立,最初專注中國二三線城市,後擴展至一線城市,並涉足電動單車及滑板車。

Hello Ride作為國際化品牌,於2020年起進軍海外,包括新加坡、澳洲及香港,主打「綠色出行,智慧生活」。其單車配備智能鎖、GPS定位及實時數據監控,用戶可通過手機應用程式掃碼解鎖。官方專頁顯示,單車設計時尚輕便,適合短途出行及年輕用戶。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香港共享單車市場從來不是樂土。過去數年,Gobee.bike、oBike等品牌相繼退出,原因包括高昂運營成本、單車損壞率高及市民需求有限。

本地品牌LocoBike創辦人林耀全在媒體新聞訪問中指出,疫情改變出行習慣,市民多選擇步行或公共交通,需求下滑。香港地形多山、道路狹窄,單車停放與維護成本高企。LocoBike靠聚焦旅遊區及靈活運營倖存,強調競爭在於用戶體驗及成本控制。

對於Hello Ride,網民議論紛紛,有人好奇「佢有咩秘密武器同LocoBike鬥?」,也有人悲觀表示「入場即係送頭」。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Hello Ride於2023年進駐新加坡,2024年表現亮眼。其車隊規模在一年內增長9倍,成為市場復甦推手。海峽時報報導,2024年11月,Hello Ride獲新加坡陸交局(LTA)頒發完整牌照,車隊從1000輛擴至1萬輛,成為僅次於Anywheel(3萬輛)的第二大運營商。需遵守90%行程在指定停車區結束及高使用率要求。其應用程式評分達4.9,但座椅舒適度及功能需改進,顯示用戶體驗的潛力與挑戰。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全球共享單車市場是一場技術與資金的博弈。中國經歷2016至2018年的「百車大戰」,由美團單車、哈囉出行及滴滴青桔主導。哈囉出行在國內擁有700萬輛單車,覆蓋500城市,2023年收入20億美元。Hello Ride承擔海外擴張任務。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歐洲單車文化盛行,巴黎的Vélib’ Métropole擁有2萬輛單車,阿姆斯特丹的Donkey Republic主打高品質服務。監管嚴格,如倫敦要求指定停車區。北美以電動單車為主,Uber的Jump及Lyft的Citi Bike具影響力,Lime的電動單車業務佔比超50%。韓國首爾的Kakao T Bike整合地鐵系統,日本東京的Docomo Bike Share聚焦短途需求。

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是競爭核心,Lime利用AI預測需求,哈囉出行試驗區塊鏈支付。Hello Ride的智能鎖及GPS表現不俗,但需優化應用程式穩定性。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放眼全球,共享單車市場是一場技術、資金與政策的激烈博弈,各大品牌在不同地區展開多元化競爭。以下從多個地區及維度詳細剖析全球共享單車的競爭格局。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中國是共享單車的發源地,曾在2016至2018年間經歷「百車大戰」,最終由美團單車、哈囉出行(Hello Bike)及滴滴青桔等巨頭瓜分市場。這些公司背靠科技巨頭,擁有雄厚資金與技術優勢,例如利用大數據優化車輛調度、動態定價吸引用戶。

Hello Ride在內地屬於二線品牌,市場份額雖不如巨頭,但憑藉智能系統及靈活運營在部分城市站穩腳跟。例如,其在深圳的單車配備智能停車感應器,確保車輛停放在指定區域,減少亂停放問題。然而,與巨頭的價格戰及資源競爭仍是其挑戰,Hello Ride需在服務質量與創新上尋求突破。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歐洲因單車文化盛行,成為共享單車的沃土。巴黎的Vélib’ Métropole由政府支持,擁有逾2萬輛單車,覆蓋全市,深受通勤者歡迎;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Donkey Republic及Swapfiets則專注於高品質單車及訂閱制服務,吸引長期用戶。這些地區的成功得益於完善的單車徑網絡及高市民接受度,但亂停放問題仍存。例如,倫敦的Santander Cycles因用戶隨意停車,導致企業需投入大量資源重新調度車輛。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歐洲市場的另一特點是嚴格監管。許多城市要求共享單車企業設立指定停車區、限制車輛數量,甚至繳納管理費用。德國的Nextbike因此開發了「虛擬停車站」技術,通過應用程式引導用戶停放,降低違規風險。HelloRide若進軍歐洲,需適應這些高標準的監管環境。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北美市場以電動單車及滑板車為主,共享單車的增長相對緩慢。Uber旗下的Jump及Lyft的Citi Bike在紐約、芝加哥等地頗具影響力,但高維護成本與盜竊問題是主要挑戰。Lime的電動單車業務已佔其總收入的50%以上,顯示電動化是未來趨勢。此外,北美用戶更注重多模式出行整合,例如Lyft的應用程式允許用戶同時預訂單車、滑板車及網約車,提升便利性。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北美的監管環境同樣嚴格,城市如舊金山要求企業取得運營許可,並限制單車投放數量。HelloRide若想進入北美,需考慮電動單車的研發及與當地科技平台的合作。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亞太地區的共享單車市場因氣候與基礎設施差異而發展不均。韓國首爾的Kakao T Bike憑藉電動單車及與地鐵系統的整合,獲得年輕用戶青睞;日本東京的Docomo Bike Share則專注於車站周邊的短途需求。反觀東南亞,新加坡的SG Bike及馬來西亞的LinkBike因炎熱天氣及單車徑不足,推廣受限。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澳洲的悉尼和墨爾本因地形平坦、單車文化興盛,吸引了Reddy Go等品牌,但亂停放問題導致部分城市對共享單車設限。HelloRide在新加坡已獲准擴大至1萬輛單車的運營規模,顯示其在亞太市場的野心,但需解決應用程式GPS不準及停車點不足的問題。

香港共享單車App大戰|Hello Ride挑戰地頭蟲LocoBike,邊間更抵踩?

Hello Ride進軍香港為市場帶來新氣象,但挑戰顯著。網民指出,香港人多用共享單車於休閒場景,如西九龍海濱。

若Hello Ride能推出優惠或與旅遊景點合作,或許能吸引用戶。然而,單車損壞、亂停放及高成本是難題。LocoBike的林耀全提到,香港市民對單車的「愛護程度」偏低,增加維護負擔。Hello Ride需通過智能監控及增設停車點應對。其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或許能助其立足,但需適應本地需求並與政府合作。究竟這間新星能否改寫香港共享單車死亡命運?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Esquire Picks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投票即賺20分換取豐富 Cosmart 獎賞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資訊及禮遇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