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超市網購進軍香港】消費新勢力來襲!領展(00823.HK)固步自封恐被市場淘汰

- 03 Jul 2024
摩根大通最近發表了一份關於山姆超市進軍香港市場的分析報告。根據報告指出,雖然山姆超市推出從深圳直送香港的服務,引發部分投資者的擔憂,但摩通認為山姆對香港零售市場的影響是可控的。
原因是山姆目前的產品供應範圍有限,因海關政策調整問題,未能寄送到港的產品包括零食與飲料等。
此外,不少香港消費者已習慣使用淘寶、拼多多等跨境電商平台購物,對價格較為敏感。因此,摩通預計山姆在短期內對香港整體零售額的影響將較小,只佔約1%左右。
不過,摩通亦坦言香港零售業仍面臨四大不利因素,包括港人外遊次數上升、網店進一步滲透市場、旅客消費低於預期,以及匯率波動等,令香港零售業在未來仍需面對一些挑戰。

這次先不談運動與政策上的觀點,只從民生方面討論。
事實上,隨著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來往港、珠、澳等地只需1小時半內完成,交通極其便利。
隨疫情後,香港持續處於低迷狀態,港人的消費模式與以往有著極大轉變,不少香港人開始更多前往深圳等內地城市消費,不是因為香港人「使唔起」,而是北上消費,條氣「使得好GUR」。
起碼不用在空無一人的餐廳內,仍被強制限食90分鐘。
另一方面,內地的商品與服務價格相對較香港為低,尤其是在大型購物中心與商場,港人可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到心儀的商品。
加上內地的消費場景和購物體驗亦較香港豐富與創新,從大型主題樂園到高端shopping mall,再到新興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模式,都讓人感受到內地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

就拿近期最受港人喜愛的內地大型超市山姆為例,隨著山姆超市的崛起,香港的消費模式正發生悄然變遷。
香港人不再局限於本地的購物選擇,而是積極前往內地的大型連鎖超市採購。
記得山姆一開業即引發多批港人北上申請山姆會籍,有多間小店更以山姆代購作為賣點,做山姆水貨生意,皆因山姆的價格相對便宜,其商品種類亦比香港的超市更加豐富,這點是不容置疑的。
筆者曾與一名極討厭內地的本地股評家因工作關係一同到深圳公幹,該股評家未到山姆前口中不斷數落對內地的各種鄙視。
結果腳踏入山姆後,筆者聽到他的一句話是:「嘩!原來咁大,啲嘢咁大份咁平?搞得掂物流,1137(HKTVmall)真係比下去⋯⋯(下刪一百字)」

事實上,受山姆超市於深圳開店並直送香港的消息影響,現時物流制度可能仍未「開綠燈」,部分物流仍受限制,未能及時表現對香港零售的最真實影響。
但經歷那麼多事,香港人難道還未醒覺?
香港政府現要與國內逐漸融合,最好的方法必然透過衣、食、住、行這4招攻入民心!
筆者常說,當初港人甘願到深圳排4個多小時隊去吃海底撈、喝奶茶,本是融合得非常順利。
以50年不變為口號,從民生中慢慢改變港人的生活習慣與思想,之後的事就不提了。
現在只是將舊有一套重現,難道有心要兩地共融之人不會對運輸物流等制度鬆綁?只差時日罷了。

其實這種北上深圳消費的新趨勢,不僅給香港零售業帶來了衝擊,同時亦反映香港民眾在經歷社會動盪後,對本地經濟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以往去不同食店要分門別類,但現在大家彷彿放下一切,對內地市場的興趣日增。
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及內地消費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少香港人開始將目光投向北上深圳等城市,尋求新的消費機會。
隨著2023年疫情防控措施的放寬,香港與內地的跨境通行逐步恢復,並帶動香港人北上消費新浪潮。
數據顯示,自2023年2月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香港人趁著週末及假期前往深圳等大灣區城市游玩、購物的情況愈加普遍。
在2023年下半年,扣除機場、港珠澳大橋、啟德碼頭及港澳碼頭的出境數據後,北上的香港居民人數不斷攀升,從6月的408萬增至10月的535萬人次,並在12月達到了668萬人次的峰值,較6月增長63.7%。
從2022年底香港人口733萬人計算,2023年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7.2次

面對港人北上消費的新趨勢,本地零售業不可避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
領展集團表示,雖然近年內地新開及翻新了不少商場,吸引了大量消費力,但多間大型企業仍然故步自封。
就拿領展(0823.HK)為例,早前管理層於接受傳媒訪問時,大談在香港的項目主以民生消費為主,具有較強的抗逆能力,餐飲及超市的業務額仍能保持。
即意味領展仍然做著舊有一套,引入一式一樣的大型超市到各大屋邨,寧願吉鋪也不願降價租出鋪位,扼殺特色小店。
港人面對地產霸權不斷加租,旅遊業又發展得如一潭死水,單靠自己人消費支撐,可幫助小店渡過多少難關並維持經營?

面對這一消費趨勢的變化,香港企業應及早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
一方面應該密切關注內地消費市場的發展動態,了解香港消費者的需求偏好,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提升競爭力。
同時,香港企業還需要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不斷優化消費者體驗,提升服務水平,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本地消費者。
只有緊跟市場變化,主動適應,香港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出台更多有用的優惠政策,以扶持本地零售企業度過難關,為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只有政府、企業與消費者共同努力,香港零售業才能走出目前的危機。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