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股是否不再穩陣?持貨者又應如何部署?

- 6 Jul 2022
為遏制全球通脹飆升,各國央行加快加息步伐。過往不少投資者務求穩陣,都會選擇高息股,尤其公用股,透過穩定收息用作避險。然而,多隻公用股近月顯著受壓,出現就算「賺息」亦要「蝕價」的情況。
繼煤氣(3)公佈停派紅股,令市場大失所望,股價累計下挫3成,期後中電(2)發盈警,預料上半年錄得虧損,股價出現沽壓。如此看來,公用股是否不再穩陣? 持貨者又應如何部署?

煤氣去年純利倒退 兼不派紅股
煤氣2021年度純利50.17億元,按年下跌16.5%,主要由於年內集團報廢及減值部分內地化工廠生產設施、電訊網絡設備,以及為若干已停用之加氣站資產等作出撥備,合共15億元。去年度,集團主營業務營業稅後溢利68.21億元,按年下跌5.7%。集團派末期息每股23仙,全年共派息35仙,按年持平,惟宣佈取消派發紅股。

過往「紅股」為煤氣的賣點之一,煤氣因2008年金融海嘯暫停派紅股,2009年度起恢復10送1紅股,而2019年和2020年度降低紅股分派比例至20送1,而2021年度停派紅股。派紅股,作為股東固然高興。惟對於公司而言,為維持每年相同派息金額,2020年和2021年度的派息比率已高達103%和130%;而且由於股數增加,令煤氣的估值一向較高,而且股息率亦相對較低。

中電盈警加上電纜大火
中電早前可謂「屋夜偏逢連夜雨」,6月 20日收市後刊發中期盈警,翌日(21日)股價曾急挫8.4%,收市跌7.1%至67.4元,創逾2年新低,當晚發生朗屏輸電橋大火,導致大規模停電,實屬罕有。中電的盈警和電纜大火事件,不禁令投資者重新審視公用股的風險因素。
中電表示,鑑於澳洲甚具挑戰和極端的能源巿場狀況,今年首五個月旗下澳洲Energy Australia由於不利的公平價值變動,錄得相關稅後虧損約72億元,導致集團的綜合營運盈利虧損約37億元並,預期集團將於2022年上半年錄得綜合虧損。至於三區大停電,相信「情感」的損失較大,實情是就算有關的維修開支,或需求向市民回饋更多,但透過電費穩定基金撥出金額應付,預期對本港盈利不會帶來太大負面影響。
美國加息周期 公用股吸引力降
美國踏入加息周期,美國聯儲局3月宣佈加息0.25厘,是2018年以來首次加息,6月份再加息0.75厘,為1994年來最大升幅。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由今年初的1.5厘,6月中一度迫近3.5厘,目前約在2.8厘水平(見圖),預期未來仍有上行空間。

傳統公用股,從事的業務穩定,例如電力、供水和能源等,與民生息息相關;而且擁有穩定的現金流,派息、股價較為穩定。不過,公用股仍然面對不穩的因素,例如燃料成本上漲、貨幣貶值等,相較之下,美國國債接近「零風險」,而部份公用股的股息率介乎4至5厘,對於收息為本的投資者,吸引力固然下降。

公用股以外的選擇?
煤氣公佈業績和宣布不派紅股後,3月22日股價裂口下跌,收市急挫14.1%,令投資者意識到公用股並非如想像中穩陣,股價仍有機大跌,無法發揮公用股應有的避險作用。
隨著美國加息持續,公用股的收息吸引力下降,惟始終具有平衡投資組合風險的作用。在選擇公用股時,可以選擇派息趨增的股份,例如電能實業 (6)和長江基建 (1038) ,其2022年的預測息率分別為5.73厘和5.21厘,可部份抵銷加息預期的影響,另外,公用股外亦有不少高息股可以選擇,例如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電訊股,如香港電訊(6823)一方面受惠本港經濟復甦,而且2022年和2023年的預測息率分別為6.77厘和7.09厘,遠高於美國債息,吸引力會較高。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經理黃智慧(trurywong@kingston.com.hk)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本人並無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