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牌價|跳崖式下跌!跌穿200萬報198萬 買Model Y仲著數?

- 02 Jun 2025
2025年6月2日,香港的士牌價大崩潰,震撼全城。市區的士牌狂瀉至198萬元,較歷史高位蒸發了近7成;新界牌更慘,僅剩145萬元,創下歷史新低。街頭巷尾滿是嘆息聲,投資者血本無歸,賣牌止蝕也無人問津。
有車主無奈表示:「新界牌搵人買都無人要,銀行日日催數,仲話要收車,真係喊都無用!」

曾幾何時,的士牌被譽為「穩賺不賠」的黃金投資。2015年市區牌價一度衝上723萬,風光無限,被視為跑贏樓市的神話。
低息環境、牌照稀缺,加上銀行積極放貸,令的士牌炙手可熱。當年有投資者信心滿滿買入,甚至以為手持的士牌就等於提早退休。但短短十年,夢想破碎,七球變一球,金雞蛋變燙手山芋。
一位苦主直言:「2018年610萬買市區牌,話係退休大計,點知而家得198萬,仲有貸款未還,瞓街都無心情!」

到底是甚麼引爆了這場災難?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個也很明顯:網約車崛起。
今天,網約車已佔據香港短途交通市場近三成,透明價格、舒適服務,完全碾壓傳統的士。
司機月入跌穿1.5萬元,租金支撐不了高昂牌價。與其豪擲數百萬買牌,不如買架Tesla開Uber。有人諷刺:「買架Model Y,仲平過買牌,一半錢都唔使畀,仲有App搵客!」新世代消費者早已轉向網約平台,的士市場份額愈縮愈細,牌價自然一路向下。

如果說網約車是暗箭,高息環境就是正面重拳。自2022年開始全球加息,香港借貸成本飆升,的士牌回報率一瀉千里,跌至2-3%,完全比不上樓市或股市。
過去,靠每月3萬租金養車還貸,現在租金腰斬至1.5萬,貸款利息卻節節高升。
財務壓力爆煲,逼得大量車主拋售牌照,供過於求之下,價格雪上加霜。有投資者苦笑:「現在買的士牌?不如直接開網約車,的士玩完係遲早嘅事。」

然而,問題遠不止於外部衝擊。的士業內憂重重,60%以上司機年過五十,新血接班人少之又少,行業老齡化問題嚴重。
政府推出的「的士車隊」計劃意圖提升服務質素,但成效乏善可陳。電子支付、智能派車這些本應早該普及的功能,至今滲透率依然偏低。
乘客體驗無明顯改善,只會令更多人轉向網約車,加速傳統的士式微。

政策層面的不明朗亦令投資者心驚膽跳。
網約車合法化議題懸而未決,一旦放寬牌照或合法引入更多競爭者,的士牌價恐怕進一步崩塌。
有人直言:「政府如果真係放網約車合法,的士價值剩返一半都偷笑啦!」在這種政策灰色地帶下,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司機,對未來都充滿迷茫與無力感。

面對殘酷現實,有人提出救亡之道。部分車隊已開始引入叫車App、支援電子支付,希望提升競爭力。
但老實說,數碼轉型速度太慢,與網約車平台如Uber、Gogovan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要追得上,需要的不僅是App,而是徹底的服務思維改變,例如即時GPS追蹤、乘客雙向評分系統等,才能真正重建乘客信心。

政府亦被寄予厚望。學者建議,政府應補貼的士轉型電動車,降低營運成本,同時鼓勵年輕司機入行。
更重要的是,必須盡快釐清網約車合法化問題,為業界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但政策若稍有差池,例如不加限制地開放新牌照,反而可能進一步打擊現有牌價,結果適得其反。如何在改革與穩定之間拿捏分寸,成為救市的關鍵。

除了數碼轉型和政策調整,業務多元化亦是出路之一。
已有車隊嘗試與電商平台合作推出「的士送貨」服務,拓展收入來源。
旅遊包車、短途物流配送也被視為潛力市場。
雖然這些新業務仍需時間驗證,但至少證明的士業仍有可能在轉型中重生,只是需要勇氣和創新。

回顧歷史,香港的士業曾孕育過無數傳奇。
鄭克和、盧啟賢、伍熀這些昔日「的士大王」,靠著堅持與靈活經營,在金融風暴與SARS時代守住陣地,最終迎來反彈。
但今天,面對網約車與高息環境雙重夾擊,昔日的策略能否奏效,已成疑問。
時代變了,堅持本業固然重要,但不思變革,只會被市場淘汰。

香港的士業正站在懸崖邊緣,未來是沉淪還是重生,全看今天的士業界和政策制定者能否痛定思痛,主動求變。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