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是否已到「撈底」時機?決定前要小心留意6項指標

Trury Wong
  • 30 Jul 2020

近期新經濟股上升動力似有減弱跡象,加上確實股價已累升龐大升幅,有不少朋友轉為留意傳統經濟股,而滙豐控股(5)週二失守35元水平稍見反彈,隨即吸引不少股民眼球,詢問現在是否「撈底」時機。

8月份將至,踏入上市公司公布中期業績的高峰期,渣打集團(2888)已經率先中期業績,基本稅前盈利近20億美元,而「大笨象」滙控,將於8月3日公布上半年業績,同系的恒生銀行(11)同樣在當日派發成績表。屆時大家可以留意六項指標,趁業績期做充足準備。

1. 稅前盈利(Earnings before Tax)

1. 稅前盈利(Earnings before Tax)

稅前盈利(簡稱為EBT),是指公司尚未交稅,但已支付利息的所得盈利。

滙控2019年全年業績,列帳基準除稅前盈利133億美元,按年下跌33%。滙控的業績報表,除了列帳基準外,亦有經調整業績的計算方法,包括就可能會扭曲按年比較資料的貨幣換算差額,及重大項目之按年影響,而作出調整。2019年財年,滙控經調整除稅前利潤增長5%,至222億美元。

2. 股本回報率 (Return on Equity,ROE)

2. 股本回報率 (Return on Equity,ROE)

股本回報率(ROE)計算方法是,將公司的純利減去優先股股息,再除以股東權益。ROE可反映出普通股股東的投資回報率,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是銀行股以致其他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

滙控2019年度的平均有形股本回報率為8.4%,較2018年度的下跌20個基點。不過,大家不要忘記,集團在2019年第三季業績時,已經「褪軚」,表明不會達成2020年有形股本回報超過11%的目標。目標「順延」,滙控最新的三年策略,包括重組涉及減省開支、出售資產,以及縮減分行網絡,同時目標在2022年,有形股本回報率目標提升至10%至12%。

3. 淨息差(Net interest spread)

3. 淨息差(Net interest spread)

淨息差計算方法是,將淨利息收入(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兩者間的差距),除以全部生息資產。淨息差是用作量度銀行息差的指標,其數值的高低,直接反映銀行存貸生意的表現,淨息差愈高,反映銀行「利錢」愈高。

值得留意的是,各國央行加息週期與銀行股淨息差多數同步邁進,因此美國聯儲局以致環球,目前處於減息週期,銀行股的淨息差受壓,影響盈利表現。今年首季度,滙控的淨息差為1.36厘,與去年首季和去年底持平。

4. 成本收入比率(Cost Income Ratio)

4. 成本收入比率(Cost Income Ratio)

成本收入比率,是另一個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比率愈細,反映公司成本控制愈好。

2019年度業績,滙控唯一較理想數據,就是收入增長率與支出增長率,仍然維持於正數Positive jaws水平,經調整收入增長率與支出增長率為正3.1,反映成本控制有所改善。去年度,滙控成本效益比率為59.2%,按年收窄1.8個百分點。

5. 資本充足比率 (Capital Adequacy Ratio)

5. 資本充足比率 (Capital Adequacy Ratio)

資本充足比率旨在要求銀行有足夠資本,在債務或經濟危機出現時,銀行亦可以透過手頭擁有的資產換成現金,避免銀行出現擠提和倒閉。根據國際協定《巴塞爾協議》公佈的最新準則,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總資本充足率要求,分別為4.5%、6%和8%;加上組合緩衝要求,必須分別達到7%、8%和10.5%。

滙豐2019年底的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比率(CET1)高達14.7%,遠高於巴塞爾條約要求的4.5%,安全邊際非常充足。

6. 不良貸款比率(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6. 不良貸款比率(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不良貸款比率,是指不良貸款佔總貸款的比重,無論對國際銀行抑或內地銀行甚為重要。該數值為不良貸款額除貸款總額的佔比;不良貸款率愈高,反映銀行的信貸質素愈差。一般情況下,銀行在約滿3個月內未能收回本金與利息,該貸款將視為不良貸款。若借款人執行抵押或擔保亦無法還帳,銀行會從其利潤註銷該貸款。

2020年第一季度,滙控的列賬基準預期信貸損失為30億美元,較2019年第一季的5.9億美元,高出24億美元,主要來自與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影響,以及油價下跌,打擊前瞻性經濟前景相關的準備。


總結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環球經濟受到打撃,全球央行紛紛放水,息差收窄。再者,疫情打擊各行各業,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難免到影響。另外,中美緊張關係隨時升溫,滙控有機會繼續成為「磨心」, 加上英倫銀行或延長銀行暫停派息直至今年底,因此意味滙控原先的兩大「賣點」--派息和回購,可謂遙遙無期,現階段未見利好推升股價的利好因素。投資者不妨待環球經濟回穩,甚至集團宣佈重新派發股息,屆時才考慮部署跟進。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經理黃智慧(trurywong@kingston.com.hk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以上評論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投資者須注意投資涉及風險,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投資者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詳細閱讀有關之風險披露聲明及相關文件。)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登入 CosMart 投票賺取積分
Loading...
YOU MAY LIKE
訂閱Esquire接收最新男士資訊及禮遇
Sign up FOR ESQUIRE_PAPER NOW!!
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