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只是填詞人丨陳少琪
由八十年代開始填詞,走過了廣東歌最風光的時間,其後搬到內地十多年,曾參與過北京奧運等計劃。我在訪問曾經問他:「你會以甚麼身份自稱?」他答我:「跨界藝術家,因為我能享受不只一種的快樂」,這就是陳少琪的答案。
E:Esquire
陳:陳少琪

E:為甚麼會參加這次展覽?
陳:其實我參加《生息藝術展 2018》已經有大約八年,起初是在北京展出、之後每年就到不同地方展出。我覺得,與第一年參加相比,我整個作品的概念是更加集中和清晰,七八年前是只有「環保」這個主題,可能會用攝影、畫畫不同形式表達,但到了今年就只有攝影「垃圾雞」為整個理念。
E:是如何構思出這隻「垃圾雞」?
陳:「垃圾雞」是機緣巧合下,十多年前梁詠琪在米蘭送給我的南非工藝品。然後,我看見《天使愛美麗》這套電影,女主角將公仔寄到全世界讓別人拍照,這個理念當時來說很特別,所以我就把「垃圾雞」帶到全世界拍照。其中一個作品就是梁詠琪拿着「垃圾雞」。

E:與過往的創作過程,有甚麼分別?
陳:我覺得分別不大,因為我覺得藝術是一個相通的,不管你是以填詞、製作演唱會、還是拍攝,你都要先建立出一個框架,然後才建立其他的分支,這些事只需要圍繞着主題就可以。
E:平常是如何獲得創作靈感?
陳:我是很喜歡實地觀察,我會坐在快餐廳待一個下午,聽旁邊的情侶說甚麼故事,因為我覺得憑空想像的事很空泛,因為沒有事實去支持,所以寫的事都很虛。很幸運,我作風比較低調,走在街頭都不太會被途人認出,可以輕鬆地四處走走。

E:作為一個多方位創作人,你現在仍然會以「詞人」自居嗎?
陳:我會傾向稱自己為跨界藝術家,因為可能在香港較多人知我為填詞人,但我在內地十多年,參與了很多不同計劃,例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等,都是以不同形式參與。
E:如何看新生代的詞人?
陳:我覺得大家的技術都已經很成熟、很全面,大家都知何押韻等等。但未能成功的原因是,他們找不到自己的特點或是特色,不會讓別人一聽到這首歌,就知道是誰作。但以前,林夕、黃偉文都很有強烈個人風格,但之後就好像沒有這樣色彩鮮豔的特色。

E:常有人說「香港樂壇已死」,你如何看這片面之詞?
陳:我需要很殘酷地說:「香港的音樂需要回到本位」。因為在九十年代,廣東歌即使內地人聽不懂,也可以唱到去黑龍江,是因為當時的東南海亞市場還未發展,但現時內地一天有100首新歌推出,他們連自己地方的歌曲都聽不完,為甚麼還要聽自己不懂的「廣東歌」。所以,「回到本位」就是把集中力放回香港這個市場,雖然空間不大,但一定不會「死」!

生息藝術展2018 -《小城 · 大愛》
主辦: 生息藝術文化 展覽日期:2018年12月18日至24日 (10AM - 8PM)地址: 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展覽館策展人: 楊素珊 及 陳竹君

以優惠價訂閱一年雜誌,可獲贈精選訂閱禮品。
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