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ace「RESILIENCE」登陸失敗之謎|月球白兔HAKUTO-R的墜落【神秘學院085】

- 12 Jun 2025
2025年6月6日凌晨,日本公司ispace的「RESILIENCE」登月艇試圖在月球的「冷海」(Mare Frigoris)實現人類歷史上首次非美國民營企業的月球軟著陸,然而,這個名為「白兔」的太空夢想卻以高速墜毀告終,成為繼2023年HAKUTO-R Mission 1失敗後,ispace的又一次挫敗。這艘搭載「TENACIOUS」微型月球車與多項科學負載的登月艇,攜帶著人類對月球的野心與想像,卻在最後一刻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留下一片沉默與無數疑問。月球,這個人類夢想與恐懼交織的星體,是否再次隱藏了它的秘密?讓我們深入這場失敗的星際冒險,探索背後的真相與揣測。

白兔的漫長旅程與瞬間隕落

與選擇快速路徑並於3月2日成功登陸的「Blue Ghost」不同,「RESILIENCE」採用了節能的低能量轉移軌道,在耗時近五個月後的5月6日進入月球軌道,5月28日調整至100公里圓形軌道,準備在6月5日降落在冷海地區,這段旅程堪稱史詩級,登月艇穿越110萬公里的深空,完成了多次軌道調整,並成功拍攝了月球南極的壯麗影像,可惜當它進入距離月球表面僅192公尺時,因雷射測距儀出現延遲,導致無法準確測量與表面的距離,在沒法減速下,高速撞向月球表面墜毀。

這次失敗令院長回想起2023年的HAKUTO-R Mission 1,當時由於軟體誤判高度,登月艇在距離表面5公里時墜毀,兩次失敗的相似性,讓人懷疑:是技術的侷限,還是月球本身在「拒絕」人類的觸碰?這場失敗是否隱藏著更深的秘密?

超級鈦與科技的極限
「RESILIENCE」登月艇高2.3公尺,寬2.6公尺,總重340公斤,搭載了由CITIZEN提供的「超級鈦」(Super Titanium)起落架。這種材料以輕量、耐腐蝕與高硬度著稱,表面硬度達1000Hv,遠超不銹鋼,專為月球的極端環境設計,但即使有如此先進的材料,但任務仍以失敗告終。於是,引起許多陰謀論者對超級鈦的應用背後,是否隱藏未公開的技術秘密,有了各種猜測,這種材料可能不僅用於登月艇,還與未來月球基地或星際殖民計劃有關,是否與外星科技有某種聯繫?有沒有比超級鈦更高科技的物料呢?

事實上,登月艇還攜帶了多項負載,包括盧森堡子公司製造的「TENACIOUS」微型月球車(重5公斤,配備高清攝影機與鏟子)、瑞典藝術家Mikael Genberg的「Moonhouse」微型藝術品,以及UNESCO的記憶光碟,儲存275種語言與文化文物。這些負載看似多元,但它們的真正目的是否如表面般單純?「Moonhouse」被稱為月球的「第一棟建築」,是否暗示人類在為月球殖民鋪路?UNESCO光碟是否在為外星文明準備某種關於地球的解說介紹?院長本身是非常反對這種將自身文明過度曝光的行為,我深信衹會引來後患無窮。

陰謀論的暗流
民營企業登月,總是伴隨著各種陰謀論,ispace的資助方包括日本航空、鈴木汽車、SMBC銀行等巨頭,這些企業的參與讓人懷疑:這次任務單單是商業探索?網上流傳的揣測認為,月球可能蘊藏水冰與氦-3等資源,足以改變地球能源格局。ispace計劃將採集的月壤所有權轉讓給NASA,每份樣本僅5000美元,這被宣傳為「全球首次月球資源商業交易」,這種低價交易是否只是表面文章?NASA是否在利用民營企業,暗中探索月球的未知資源或遺跡?

另一種陰謀論則指向外星文明,月球長期被認為是外星基地的可能地點,網友猜測「RESILIENCE」的失敗,是否因為接近了某些禁區?雷射測距儀的「延遲」是否是人為干擾,或來自未知力量的影響?雖然這些說法缺乏證據,但ispace的高度保密與任務失敗的戲劇性,為這些揣測提供了空間。你認為這只是技術失誤,還是月球在隱藏什麼?

「HAKUTO」之名源自日本神話中的月兔,傳說中這隻兔子在月球上搗年糕,象徵生命與循環。這次任務選擇「RESILIENCE」(復原力)作為登月艇名稱,是否在暗示人類對失敗的抗爭與對未來的執著?月球在東方文化中常被視為神秘與永恆的象徵,「RESILIENCE」的墜落是否意味著某種文化使命的受挫?搭載的「Moonhouse」與UNESCO光碟,像是人類對月球的獻禮,但它們是否也隱喻著某種更深的意圖,比如為未來月球殖民留下文化印記?這種文化連結,讓人不禁聯想:ispace是否在試圖與月球的「靈魂」對話?失敗是否是某種神話式的試煉,提醒人類在探索未知時需保持謙卑?

星際夢想與現實挑戰
ispace表示這個項目的發展,早已安排到2040年之後,目標是讓月球基地有1000人常駐、每年萬人造訪,通過開採水冰製造燃料,建設月球經濟,「RESILIENCE」是這一藍圖的起點,原本計劃讓「TENACIOUS」月球車採集月壤,為未來基地選址提供數據,但連續兩次的失敗,讓這個夢想蒙上巨大陰影。

ispace創始人兼CEO袴田武史坦言,公司需深入調查失敗原因,以恢復投資者信任,並為2027年由APEX 1.0與NASA合作的第三次任務做好準備。相比之下,「Blue Ghost」登月艇於3月2日成功登陸,成為首個完美實現軟著陸的民營任務,更是令他們處於巨大壓力之中,正如ispace美國子公司首席工程師Jeremy Fix所說,公司「沒有無限資金」,無法承受多次失敗,「RESILIENCE」的墜毀,也是民營太空探索的縮影,月球看似近在咫尺,卻充滿挑戰。

從2023年的軟體錯誤到2025年的測距儀延遲,兩次失敗顯示了月球地形的複雜性與人類技術的脆弱性,NASA的月球偵察軌道器(LRO)將再次拍攝墜毀地點,試圖確認「RESILIENCE」的命運,這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線索,但院長也抱持巨大疑問,這好像是一個早已寫好的劇本,我不禁想起人類不再登月的各種各樣「理由」,月球是否在「保護」自己的秘密?ispace的連續挫敗,是否提醒我們,探索未知需要更多耐心與智慧?或者,月球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人類尚未準備好面對的真相?
各位院友,不妨告訴分享你的想法:你認為「RESILIENCE」的失敗是純粹的技術問題,還是月球在隱藏什麼?你會如何設計下一次月球任務呢?期待看到充滿想像力和具備養分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