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藝術家伍韶勁及黃進曦:AIRSIDE展出作品《蒲絮》及《扎山道》背後的意念

- 09 Jan 2025
相信大家經過AIRSIDE都會留意到商場多處都擺放著藝術品,這些蘊含文學深意的作品除了為賓客提供觀賞價值,亦頌揚了啟德當區的歷史文化以及本土人文精神。Esquire HK早前與有份參與AIRSIDE「萬物氣息公共藝術計劃」的藝術家伍韶勁以及黃進曦對話,揭開動態藝術裝置《蒲絮》及互動畫作《扎山道》背後的意念。

「萬物氣息公共藝術計劃」由AIRSIDE策劃,旗下藝術作品不單是佇立在商場的展示品,更透過不同延伸活動加強作品與觀賞者的互動,充分利用了商場面向公眾的優勢。企劃合共委約超過十個本地藝術單位,並邀得曾駐紮於新蒲崗的本地文學雙月刊《字花》策劃多篇本地文學與藝術品互相呼應,連結多元藝術範疇。

當中最新登場的動態藝術裝置《蒲絮》由跨領域藝術家伍韶勁(Kingsley Ng)創作,並連結麥樹堅的散文《早晨的氣味》。伍韶勁擅長以概念及場域為本的社區主導創作,今次他創作的《蒲絮》為近年少見的商場大型動態裝置,以距離AIRSIDE五分鐘步程的新蒲崗作靈感,遠溯至啟德機場尚未落成的舊蒲崗時代。
相傳蒲崗因滿地蒲田而得名,後來蒲田變成機場跑道,滿天飄落的蒲絮換成每日繁忙的航班,而於AIRSIDE中庭徐徐升降的《蒲絮》則溫柔地連繫了兩個舊時代與現今;《早晨的氣味》更以清新氣息與《蒲絮》呼應交流,為城市帶來沉思和更新。

Esquire HK:創作團隊牽涉者眾,可否分享下與各單位合作的經過?
伍韶勁:作品製作經年,除了一路同行的AIRSIDE團隊,燈光設計師李志偉差不多在項目開始是就參與,他簡約而精準的燈光,令作品無論在靜止或起舞時都生色不少。每天動態演出時,音樂由林丰特意編寫,他更請來馮逸山(單簧管)、陳詩韻(小提琴)、李幗珊( 大提琴)和嚴翠珠(鋼琴)演奏。作品的技術設計非精複雜,很感謝黃子珏在早期的研發,後來一直排除萬難令作品完成的技術總監及製作夥伴金舞台技術有限公司確實功不可沒。

Esquire HK:作品的流、輪、轉分別是什麼意思?動態時點與時長有沒有刻意安排?
伍韶勁:「流」、「輪」、「轉」是呼應林丰所寫的音樂的感覺的動態設計,剛好,也如這個地方在時間中人和絮、轉動、飛揚等交織的細碎:絮織成人流身上的紗線、人在蒲絮和飛機螺旋槳轉動中千迴百折,時光中人生起落有時。動態時點的考量包括該小節的感覺,也有人流在一天不同時間點的狀態。

Esquire HK:作品中有任何地方與你的生活相似嗎?
伍韶勁:我每天早晨都會跟家中貓貓渡過日常的時刻,日光中安安靜靜,一兩聲貓叫和餵食的聲音,很有觸感溫度;這些感覺都好像麥樹堅的散文《早晨的氣味》。

至於高達10米、每晚準時帶來光影演出的《扎山道》,則是藝術家黃進曦長駐於AIRSIDE十個月的創作成果。1986年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黃進曦,早期作品取材自虛擬遊戲的景觀,近年以戶外風景寫生畫在藝術界嶄露頭角。他的寫生結合個人想像,以豐富的色彩及怡人畫風深受公眾愛戴。

《扎山道》將AIRSIDE鄰近的山脈景觀呈現於作品中,當中包括獅子山、筆架山、慈雲山等;而填詞人周耀輝則以《今天只作一件事》為題,回顧了自⼰多年來的歌詞創作,串連創作出全新的⽂本。兩位的創作,均希望傳遞在城市中尋回專注的簡單生活,重新連繫大自然。

Esquire HK:可否分享創作《扎山道》的挑戰與突破?
黃進曦:這次創作要花費十個月,主要是因為這幅作品的尺寸非常龐大,我要和三位助手一起創作才能完成。當初接到這個項目邀請時,我因為尺寸規模過大而婉拒了幾次,因為難以想像如何完成這麼大的一幅作品。後來在與南豐集團商討後,他們提供了46樓一整層作為臨時工作室。這段期間我們的窗外正對著獅子山,能夠360度俯瞰整個香港。這樣的環境非常契合我的作品主題,甚至有一種「寫生」的感覺。

我認為這次創作最大的挑戰在於作品的尺寸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幸虧我的三位助手包括我曾經的學生和同事,都表現得非常出色。過程中我需要教他們如何用我的風格創作,與我過去的教學經驗非常不同,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Esquire HK:你對與周耀輝合作有什麼感想?
黃進曦:吸引我參與這次項目的原因之一就是能與周耀輝老師合作。我本來對填詞人並不了解,過去聽歌時很少留意詞作者,但與周耀輝合作後,我才發現他過去創作的許多作品都是我喜歡的,例如林家謙的《想創》和黃妍的《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與周耀輝老師的合作過程讓我深受啟發,他非常熱衷與人溝通,為人也沒有架子,不僅主動提出看我的展覽,還邀約一起行山,而他對視覺藝術的好奇心也讓我們的交流更深入。他的真誠與主動,讓我在藝術圈少有的互動中找到新靈感。

Esquire HK:完成作品之後你有什麼感悟?
黃進曦:《扎山道》對我來說是一場創作上的冒險,也是一段難得的交流經驗,讓我重新體會獅子山精神。如果用行山來比喻藝術創作,我認為兩者最大共同點,就是他們的過程都是充滿未知,而探索未知正是我在兩者當中收穫最大的樂趣。而且不論行山還是創作,與適合的朋友同行總能互相激勵。

能夠在香港這個空間有限的地方,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創作,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感謝南豐集團對創作人的尊重,給予我們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我也很感謝我的團隊和AIRSIDE合作伙伴,讓這次創作得以圓滿完成,因此我特意在畫中添加了一些小彩蛋,將創作團隊的身影畫進山路,向他們表達謝意。希望大家在欣賞作品時,也能感受到這幅畫背後的努力與共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