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愛的戰爭電影

- 17 Jul 2017
《鄧寇克大行動》上映,戰爭片迷又是時候入場了。講戰爭片,實在有太多經典,講Top 100都講唔完,因為單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代,好的戰爭電影已經肯定超過這數字!戲癮一到又想翻睇,我們找來一些心水戰爭電影,當中有哪些是你的最愛?不如一齊重頭睇過!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如果你是更資深的戰爭電影愛好者,《桂河橋》也一定是你的選擇,《桂河橋》不似《鄧寇克大行動》般是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故事情節是虛構的,但電影的上映年份為1957年,也會用上二戰作為故事背景,而且由日本戰俘營士兵建設的泰緬鐵路,也是真實的,而現今由日本製造的桂河橋,也真的成為了旅行景點!《桂河橋》不算是典型的大場面戰爭推進,而將故事圍繞著一條橋的建設與摧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桂河橋》用上《Colonel Bogey March》作為電影歌曲,相信每一個人都聽過了吧!

《殺戮戰場》(Platoon)1986
講起戰爭電影,好多人的心水選擇一定有《殺戮戰場》(Platoon)在名單之上。電影上映的年份已經是1986年,遙遙的30年前。那年代講戰爭議題,當然是越戰。而Oliver Stone這一位導演,因為曾親身參與越戰而受傷,所以在自己的電影之中,經常都會以戰爭為主題作出反思。他的「越戰三部曲」包括《殺戮戰場》(Platoon)、《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以及《天與地》(Heaven & Earth)當然是經典的作品,如果你沒有看過,也絕對是損失!

而《殺戮戰場》(Platoon)更是由Oliver Stone從越南回美後,以他親身的經歷寫成的一個劇本。當中有很多美軍對無辜平民屠殺的情節,讓觀眾自己去回答,當時戰爭是否出於公義,而《Platoon》最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以及最佳混音獎,極之成功,後來在2006年的康城影展之上,電影被重新剪輯成了20周年特別版,以彰顯Oliver Stone的貢獻及成就。

《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
而後來的《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也是我們喜歡的作品之一,這是改編自一位退役軍人自傳小說的故事,一個立志成為軍人,但心地善良的男主角Ron Kovic(Tom Cruise飾演),曾經在年輕時受甘迺迪演講的影響,最後加入軍隊打算打擊越共。但當他親眼目擊一切根本不當性命是一回行的行動,再親手誤殺戰友,更加身陷困境,Ron Kovic最後落得失去雙腿甚至是陰莖!

最終,一位本來是立志成軍的人卻變成反戰的人。Oliver Stone借著電影繼續說著他反戰的信息,票房極佳之餘,這電影為他帶來更多獎項,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剪輯獎,更有第47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獎,Tom Cruise亦憑此片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DEER
《獵鹿者》(The Deer Hunter)1979
以越戰作為主題的《獵鹿者》(The Deer Hunter),由羅拔狄尼路(Robert De Niro)主演,亦由米高契敏奴Michael Cimino執導,當時的他只不過是第二次成為電影導演,但已經令這部電影成為經典之作,獲得1978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更有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剪接及最佳混音。最經典的一幕片幾位美軍戰俘被逼用手槍玩俄羅斯輪盤,一定是令大家極之深刻的場景。這些都是反映一場戰爭不只是戰爭落幕就完結,就算士兵離開了戰場,影響仍然繼續,甚至影響他的一生,到底一個國家要為戰爭付出多少?在《God Bless America》的歌聲之中,又是否真要感恩?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這一部1979年的電影,同樣以越戰為題,雖不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作為主題,但卻透過整個電影的推進,將戰孚最邪惡、最摧人心神的地方刻劃出來,所謂的正義之師,目的是否正義?而過程又是真正的正義?還是實際上最後都成為了的邪惡的一份子,根本沒有將世界變得更好?《現代啟示錄》後來在2001年之時,再推出了《現代啟示錄重生版》,相信是不少年輕觀眾認識此電影的時候。

《烈火焚城》 (Full Metal Jacket) 1987
說起電影大師Stanley Kubrick的電影,很多人會想起《發條橙》、《2001太空漫遊》等,比較少人談及1987年的《烈火焚城》 (Full Metal Jacket) ,但這一套以越戰為題材的電影,實際上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
那個年代是進入後越戰時代,不少導演都透過電影反思戰爭的題材。而這一套電影不只以戰爭作為主題,更主要想探討的是戰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所以戰場上的場景不是最吸引,反而是士兵們受訓時心理變化與人際關係更加震憾。電影以兩個場景作主軸,一是軍人在接受軍訓的環境,二是真正進入戰場。而戰爭對人的影響,從軍訓開始已經出現!其中一名士兵Pyle受到了其他士兵的針對及襲擊,從經常犯錯的士兵進而成為一名麻木的訓練狂,以步槍為伴死練,在軍訓結束的最後一夜,竟然殺了把他們逼得太緊的長官,繼而吞槍自殺,在未完成訓練前,戰爭已經要了人的命。

而上了戰場,其中一位主角Joker本來只成為記者,本著原則及正義,不想杜撰戰情刊登出來,因以最終亦被送上戰場!但是Joker卻在發現同袍一名少女擊殺後,就算那名狙擊手少女已經苦苦哀求,但他仍然狠下心腸射殺了她,然後唱著Mickey Mouse Club的主題歌,成為整個殺人團體中的一員,已經沒有兩樣。這電影沒有將人性的甚麼光輝面與甚麼正義放上來,反而在描述戰爭將人可以扭曲至甚麼模樣,讓一個普通人,一個應有正義之心的人,都成為「born to kill」的人,震撼人心。

《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講戰爭片,怎可以不講《雷霆救兵》,簡直成了此類拯救片之中的示範類型片,亦為史提芬史匹堡帶來了199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之最佳導演。《雷霆救兵》也是一套反戰的電影,在二戰的大背景下,故事卻設定於一個很小的故事, Matt Damon飾演一名二等兵Ryan,其三名兄長都在戰爭中死亡,其母一天內接到三個死訊,而Ryan這最後的血脈也同告失蹤,美軍方出於人道考慮,決定派出由Tom Hanks帶領的八人小隊深入敵陣,去拯救一條生命。這故事的設定已經將重要的矛盾呈現,值得為一條生命,多折損八條生命?是的,史提芬史匹堡刻意將這矛盾突顯出來,Tom Hanks直到最後戰死一刻,也沒有後悔這一次行動,也向Matt Damon說到「 Earn this! Earn it!」,在眾多的犠牲,他是賺到的了,但也不要辜負這些犠牲,好好活下去!

《黑鷹15小時》Black Hawk Down 2001
不少戰爭電影都會描述一場戰役的始末,時間軸會變得很長,但是《黑鷹15小時》的選材,卻是將極短時間內所發生的事情用電影呈現出來,因此帶來極強大的張力,而且是真人真事,更加叫人血脈沸騰,此電影更獲得該年度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攝影獎!

故事以營救及圍攻作為核心,本來只是一項簡單任務,卻因為黑鷹直昇機被擊落,引致軍隊被圍困在敵陣之中,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要營救在敵陣中心的軍隊,簡直是沒可能的任務,而且禍不單行,事件中更有第二架黑鷹直昇機被擊落,令事件更加惡化,多場的慘戰因而展開!整場戰爭之中,都是血腥的屠殺,事件中有19名軍人死亡,73名軍人受傷,他們最後能夠脫困,都只是一場慘勝!電影之中,並沒有讓人喘息的空間,讓你從一開始就進入緊張的狀態,也讓你看到戰爭真實的一面。

《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 2005
這電影,特別適合聖誕節看,因為電影叫《聖誕快樂》。故事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於1914年發生的聖誕節休戰,蘇格蘭、法國與德國三軍在西線的陣地駐紮,本來敵對的他們在平安夜一晚,蘇格蘭的軍人在吹著風苗唱歌,牽動到德國的情緒,德軍們又竟然在戰壕上放出聖誕樹,德軍的男高音軍人Sprink更捧著聖誕樹唱著歌走出來,蘇格蘭軍亦以風苗回敬,結果,這一夜,三軍軍官決定休戰,三軍軍人竟聚在一起互相祝福、傾談、分享飲品,之後更來了一場足球賽,突然之間,大家都成為朋友,大家之間其實沒有甚麼仇恨,和平彷彿來臨了

這樣的場景,實在是人性最美好的一面。電影正好反思戰爭的意義,當人成為軍人,成為戰爭機器後,他們是否就不再是人?要將敵方置諸死地?為甚麼要有仇恨?戰爭之間,仇恨在甚麼地方存在?雙方既然可以是朋友?為甚麼要成為敵人呢?

《戰火旗蹟》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
《戰火旗蹟》與《硫磺島戰書》,都是講述硫磺島戰役,兩套電影都是奇連伊士活執導的電影,兩電影不是上下集,反而是一體兩面,一面是《戰火旗蹟》以美國的角度的講述當時的事情,而另一面就是《硫磺島戰書》,由日本軍人的角度去看待戰爭。如此的鋪排,沒有一面倒的將角色定型,沒有日本人就全是侵略者全是壞人,美國所做的事也不是全都是正義。《戰火旗蹟》說的故事,以軍人插旗這一幅非常著名的相片作起點,探討何謂英雄。

事實上,該張圖片有六名軍人去負責插旗,該情景被美聯社拍下來之後傳回國內引起社會巨響,重新激發大家對戰爭的熱情,因此美國政府就決定將他們帶回來,但六人之中,只有三人於戰事之中活下來,而且其中一名更是被錯認了的士兵,但他們竟也回到國內以英雄之名發表演說,到處推銷戰爭債券,但另外三名死去的軍人就被遺忘掉。到底,誰才是英雄呢?被錯認了的士兵受盡自我的折磨,徙負英雄之名在安全的地方,而留下真正受苦的英雄在戰地。在此,導演暗暗諷刺大美國主義,媒體與國家為了目的,而根本不顧真相。

《硫磺島戰書》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
《硫磺島戰書》也是一套很悲情的電影,日本雖為侵略國,但作為日本士兵,當中又是否完全的邪惡?導演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看看身為士兵,身為一個人類,其實都有恐懼的一面,這班在硫磺島的日本軍人,美其名是守住最後防線,其實日本早已沒有支援,他們就只是一隊孤軍,死守一個荒島。

導演沒有將所有日軍成為「日本鬼子」,他們也有恐懼、也有絕望的時候,他們也有不相信為國為君那一套的人。日軍的地底忍受漫長的空襲期間,根本就是一個等死的過程,到最後也難逃一敗。你在這電影中,不會找到刺激好看的戰爭橋段,反而是很慢很慢的情緒梳理,導演透過所為「邪惡」一方的不同面向,再一次突顥戰爭的恐怖,與《戰火旗蹟》遙遙呼應!

《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2014
《美國狙擊手》改篇自一本自傳,同樣出自奇連伊士活的手下,講的,不只是電影的世界,而是戰爭對軍人造成的影響。主角Kyle放不下軍隊的身份與同袍,戰爭的經歷令他回到家中也想著河戰場,但是一次又一次的任務,令他與妻子的關係出現問題,直到最後一次任務受傷後,他才真正回家去。但是,Kyle就算回國後,卻適應不到平民生活,他更被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主角在現實世界,最後竟然被舊同袍槍殺,死得不明不白,令他的故事更加叫人神傷,再一次強調出戰爭的恐怖!

《絕地孤軍》(Lone Survivor) 2014
有沒有看過《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當中用了一件真人真事案例,來探討為謂正義的抉擇。而這真人真事,最後被拍成電影,就是《絕地孤軍》(Lone Survivor)。這個故事本來很簡單的,就是四名負責追蹤塔利班頭目的海豹突擊隊隊員,在監視附近村莊以確認頭目具體位置之時,竟然被兩名小孩及一名老人的當地牧羊人發現他們的位置!海豹突擊隊們有人提出要殺人滅口!但問題來了,他們只是牧羊人,而且更是傳統道德上必先被救或無害的老人與小孩,作為軍人殺平民更要殺老人小孩,實在說不過去,但是同時間,不殺掉他們,這小組的位置就有可能曝光!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殺掉他們以保自己隊員性命,還是放掉他們以保「正義」但讓自己有機會陷於危機之中?而在故事中,他們經過投票,最後決定放走牧羊人,而當然,你也會知道,後果就是牧羊人真的通風報信,他們就被超過200名塔利班士兵追擊,最後只剩下隊員之一Marcus Luttrell一人,而後來他得到美軍的支援及營救,但又不幸地,直昇機竟被擊落,Marcus Luttrell又再落難!
在現實之中,Marcus Luttrell透露過他後悔投下放過牧羊人的票,如果是你,你又真的狠得下心腸殺害手無寸鐵的老人小孩嗎?這電影好看的地方,在於其兩難的故事設定,而後來的發展,也叫人出奇,戰爭場面也是非常好看,在40分鐘的戰爭場面之中,有一種叫人動容的悲壯,因此這電影的評價可以算是一面倒的讚好!

《鋼鋸嶺》(Hacksaw Ridge)2016
如果單單睇《鋼鋸嶺》(Hacksaw Ridge)的故事,你以為這是一套傳教故事,又或者是一套幻想作品,因為男主角Andrew Garfield點有可能一槍一炮都沒有,但卻可以救了這麼多人但竟然無死?但偏偏,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將當年的沖繩島戰役的一幕還原,沒有英雄式的戰略強攻,卻只有一人全奉獻式的救命,在真實的歷史之上,他竟救了75人!這才是電影的神奇之處,在一場戰爭之中講「不殺」好像是很不可理喻,他作為士兵甚至拒絕帶武器,在凡事講群體、講規律的軍隊之中,簡直是不可思議!但如何在不能逆轉的大世界之下,堅持自己的想法,同時認真實踐自己的想法,絕對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勇氣。